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行“唯一学籍号”,技术变革支撑整合管理

(2013-09-29 22:52:21)
分类: My时评&学术

教育部22日上午发布称,今年秋季开学将实施第一部全国性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今后新生入学后,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以学生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统一编码,为确保唯一性,全国范围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822日央视)

既已是大数据时代,学籍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升级,可谓是大势所趋。此次教育部宣布,未来全国学生将终身“一人一号”,从技术角度看,仍旧沿着“强化编码唯一指代性,推动数据电子化联网,以及突出信息检索功能”的思路,皆是惯常操作本无甚特别。然而,一旦联想到,旧有学籍制度曾经造成的种种乱象,此次 “新变革”,又有了值得公众期许的价值。

恰如相关官员所言,“唯一学籍号”制的现实功用,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如下:首先,为学生“受教育”提供规范与便利。具体包括,预防辍学、化解跨省升学难,记录学生素质培育进程等等;再者就是,提高教育投入使用效率。推行“一人一号”,确保主管部门可精准给付“校车项目”、“营养改善计划”等补贴,有效避免“一生多籍”套取补助之类的情况。

事实上,实施“唯一学籍号”制,所体现的乃是新一轮教育管理改革,所遵循的 “整合与重构”路径,也即捏合“子项目”、建构整体约束框架。有报道指,未来的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包括“学籍信息管理模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模块、校车管理模块等”。由此,势必有望一改过去“分别管理”、项目型组织结构的低效和重复工作格局。

之于教育事业,任何具体的工程推进,最终都应纳入到一个明确的宏观约束架构中来。而联网的学籍管理系统,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至少从理论上说,它的制约力,是可以被期许和寄望的。当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此类技术层面的改进,似乎永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且也有观点指出,此举极可能导致隐私泄露——只不过,试问又有什么是能一劳永逸、绝无隐患的呢?

当公众期望教育格局向好,就理应对一切积极、细微的改变,抱持包容与耐心。统一学籍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是“一人一号”那么单薄。它所践行的,还有职能部门培育教育领域健康生态的考量。在此之后,一系列新推的教育激励、扶持项目,才可减少耗损、更多生效……说到底,无论是布局信息联网监督机制,亦或是其他类似的基础性努力,都是可以撬动后续变革的。

当然,设想得再美好,终究也得看执行得如何,而这也恰是公众的担忧之所在。比如,在一些偏远学校,尚不具备录入电子文档的条件,对此该如怎样应对?再比如,如何预防联网所带来的泄密风险?诸如此类,必得事先有所安排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