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蝇猛于虎”,价值寥寥的观点产品

(2013-09-29 21:37:30)
分类: My时评&学术

19日,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发布了2013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蓝皮书称,“打老虎”和“拍苍蝇”成为反腐领域的形象比喻。“苍蝇”的危害在于直接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众,不良作风和滥用公权将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从而直接损坏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比起“老虎”,“苍蝇”数量大,传播病菌范围广,其危害面更广、更深。(8月20日《京华时报》)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反腐领域的流行话语,“苍蝇老虎”论在各种场合被密集提及。当然,此一过程绝不止“照搬照说”而已,很多时候也夹带着,许多个性化的诠释与演绎。以《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为例,其内文中援引“打老虎”和“拍苍蝇”之说,并在一番分析、论证后,抛出了“苍蝇猛于老虎”的结论,可谓既有引用又有新意。只是遗憾,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其间逻辑。

“苍蝇”何以猛于“虎”?按照该蓝皮书的说法,“苍蝇”数量更多、更为贴地、施害更广,因而破坏更大、影响更恶……这般因果推演,看似不无道理,却有太多“想当然”的意味,似是而非、表意不清,实在难言是严谨结论。事实上,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往往容易陷入此类不讲实证、偏知偏信的思维陷阱。再加之,苍蝇、老虎等比喻意象充斥文内,最终令《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的专业性、权威感顿消。

严肃的社科研究,绝不应选择性罗织证据,来勉强支撑结论!试问若凭空想象,说“老虎猛于苍蝇”,又有什么不对呢?毕竟“老虎”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能量巨大,一旦腐朽下水,所造成的利益损失,绝非小小“苍蝇”可比——同为反腐目标,非得在老虎和苍蝇间决出“高下”,未免显得幼稚且缺乏价值。再者说,即便要比较“小贪”与“巨腐”的危害大小,也应回归到定量统计的路数上来,而非凌空虚蹈、空空而谈。

有必要厘清的是,编写蓝皮书一类的学术活动,并不同于日常的官员发声与舆论表达。后者可以借助“修辞”等交流技巧协助观点传达,而前者却应秉持科学精神,恪守学术文本的写作规范。若如《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一般,动辄抛出“苍蝇猛于虎”式的狭隘结论,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误解。比如,有人就说了,“此一论调,岂不是主张反腐要避重就轻”?

当然,学术写作自有务虚的一面,未必对应着一个具体的吁求,所以公众大可不必对“苍蝇猛于虎”之说太过介怀。但需要反思的是,在“反腐败”已成各界共同意志的语境内,专业研究机构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独立的、严谨的观察守望者,抑或只是言而无据、口无遮拦的浮躁声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