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山东1.29万套,海南9000多套,广东1.15万套,云南2.3万套……近日多个省份审计结果暴露出保障房空置尴尬。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期盼早日实现“安居梦”,一边是大量保障房空置“遇冷”窘境。经过几年“高速”建设保障房进入“产出”高峰,但一些地方保障房入住率低,“民心房”屡遭尴尬。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一边是低收入群体只能“望房兴叹”,对“住有所居”有着迫切需求,一边却是保障房空置率高企,房源存量不断增加。(8月8日《经济参考报》)
“四省空置五万套,保障房频演空城计”,此一新闻标题所传递的焦虑情绪,在舆论场内颇有代表性。一贯以“民心工程”自诩的保障房,居然一再遭遇“人等房”的窘境,这实在难以想象。按照政策初衷,“高房价时代,廉价的民生房,本应一抢而光才对”。而如今,世事未如愿,不仅意味着职能者“为民谋福祉”的初衷受挫,更预示着一揽子资源或被错置、空耗的风险。
从最新报道看,所谓“四省空置五万套”的结论,自然令人遗憾。然而,单纯的“总数”并不能说明问题。透过精确的“空置率”统计,才可评估保障房领域的真实情况。于此,虽无一套成体系的数据结论,却也不乏参考样本:去年媒体曝,“河南6个省辖市,廉租房空置率高达51.3%。”由此推之,其它地方的境况,想必也难以乐观。说到底,这并非一时一地的孤例,而是个亟待共同应对的一般性命题。
当然,事后归因总是容易。解释“保障房遇冷”现象,各方已有许多成熟见解:比如,在“任务指标”的压力下,各地开建保障房“求量不求质”,多选址偏远、配套落后,自然吸引力有限;再比如,保障房申请门槛太高、程序复杂,导致有资格、有意愿入住者少之又少……当然,在很多市场主义者看来,以行政力干预房屋的供给与分配,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低效之举。而今种种,不过是应验了之前的判断?
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似乎必要对问题的性质先予厘清!保障房的空置局面,到底是因为政策执行偏差,亦或是政策本身路径失当?于此,有发声认为,“行政之手介入住宅市场”,自始至终就合理性存疑。此一观点纵使不无道理,置于现实语境内也令人不安。一方面,商品房价格居高的语境内,否定保障房的政策思路,公众实现“安居梦”貌似也别无他途;另一方面,如果政策当着急刹、掉向,势必导致投入陡增,更难给民众以稳定预期。可谓代价巨大!
明乎此,即便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仍然主张将“保障房空置”,理解成执行层面的操作失误。对症下药,为之纠偏毫无技术难度。唯一困难的是,要怎样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主政者对保障房建设的消极情绪。一个不言自明的逻辑是,“若保障房项目有效发挥作用,势必导致商品房价格趋稳,而这显然不利于地方创收”——唯有充分的利益切割,才可确保具体执行者,真正贯彻政策的善意。
既已暴露出某些乱象,未来保障房政策必将查漏补缺。有必要重申,无论推出哪种方式的“修正”方案,总该顺着长远与系统的视角梳理之,避免其又衍生附加的负效应。而这,也恰是“保障房遭冷遇”的教训之一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