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急救车”直击病患收治漏洞
(2013-07-18 22:24:06)|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打正规急救电话,却来了一辆假冒120急救车。近日,一次未能成功的转院,造成温州市民黄先生命悬一线。救护车竟成“送命车”,这里面引出重重黑幕:急救中心在“倒卖”病人信息,从而收取回扣!经查,“山寨急救车”隶属温州华侨骨伤医院,该车是正规救护车,但并不具备承担院前急救、院后处理任务的资质。(6月13日《北京晨报》)
统一调度、统一涂装的急救车,如今竟也有了山寨版本。发生在温州的这荒诞一幕,差点造成当事人枉死的沉痛后果。而此事的更大影响则在于,致使公共医疗服务的声名大打折扣,公众不免怀疑,危急时刻还能寄望于谁?关乎人命之重,急救车运作最应“标准化”,倘若任由利益冲动染指其中,终将撕裂这条最后的生命兜底防线。
从既有调查看,此案的发生,仍不外乎是“里应外合”的逻辑:“平时有两个120的职员,向山寨急救车司机提供信息”——似乎,值得庆幸的是,这起丑闻并非是“急救中心”整体沦落之果,而仅是其中败德个体酝酿之祸!但细想开去,倘若“120系统”日常管理缜密,又何来所辖员工里通外人、以职谋私的事情呢?
“山寨急救车”丑闻所指向的,不仅是道义人心的失守,更是一整套漏洞频现的公共医疗架构。试想,一名普通的职员,竟能轻易倒卖急救信息,且长期未被内部监管发现,由之至少可以说明,该120中心的信息处理链条存有裂痕:从“接听”到“记录”直至“发车”,一系列动作彼此脱钩,而不曾形成一个密闭的衔接、制约机制。
令人遗憾之处,当然不止于此。另一个疑点是,“山寨急救车”运送的患者,为何相关医院会照单全收?合理的解释有二,或者是该院本身就管理混乱,或者是其雇员又有人被收买……在山寨急救车一事中,包括120中心、医院等等单位在内,“大门洞开”的患者收治流程所展现的不堪一击,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庞大的公共医疗系统,居然被一人一车轻易突破,由此带来的震撼无疑巨大。众所周知的是,公共服务具备不可替代的属性,在特定地域掌握120急救资源的,往往只有一家。事实上,此等行政划分、高度垄断的行业格局,早已注定了“不容任何失误”的权责关系。“急救车运输”是单一供给的服务,这也就是说,纵使它们变得不那么靠谱,民众也几乎别无选择。
“公共服务缺位,市场服务补位”的路数,并不适用在“急救车”身上,因为此间的市场主体无权、无意也无能力提供类似服务。基于此,“山寨救护车”事件,必须在现实语境内,获得职能部门最大程度的回应,一方面以诚意的道歉与纠偏,收复流失的信任;另一方面,更要由此及彼,从既有的负面经验出发,着手从宏观优化公共卫生体系的架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