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处罚餐桌浪费,低效且失当
(2013-06-24 20:57:09)|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在公共场所进餐,有剩菜剩饭习惯的人要小心了,你可能因此受罚。28日,从武汉市文明餐桌行动领导小组会上传出信息,武汉将对宾馆、饭店、餐馆、学校食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剩饭剩菜行为制定处罚办法,现征集市民建议、意见。对此,有市民表示支持,认为出台处罚办法会带动市民打包剩饭剩菜,不仅促成节约的风气,也避免了不法老板将剩菜剩饭再拿出来卖。(5月29日《武汉晚报》)
一段时间后,“反餐桌浪费”行动,已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武汉的相关职能部门,显然想更进一步,以“立法处罚”的策略,形成更大的威慑力。当然,就其初衷而言,不可谓正确而善意:减少餐桌浪费,不仅是能避免资源浪费,也是在培育一种健康、体面的生活模式……但,倘若细想开去,对此事的评价,似乎又不该如此简单。
众所周知的是,但凡“立法”,无论制定法律、规定,抑或只是“处罚办法”,都得事先考量操作的可能性。所谓“法规的执行困境”,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也是决策者最易落入的陷阱。“就餐被发现剩菜将受罚”?试问,谁来处罚?难道派专人蹲守不成?若当真如此,其所耗费的成本,恐怕不是小数——其实,只要你愿意较真,便会发现“立法处罚剩菜”,还有一系列“不可实行”之处。
一个可以参照的例证是,“公共场所禁烟”的法规都还无法落实,牵涉更广、内容更具体的“处罚剩菜”,真不知从何而来的底气?事实上,在开放空间内,矫正众多人口的行为习惯,“法律介入”一贯低效而无力。说到底,极有限的执法力量,决定了执法者必须有所权衡取舍,不加节制地“四处出击”,只会面临“什么都管不好”的结局而已。
社会治理有各种选择,而诉诸“法律惩戒”只是路径之一。且,相比于其他手段,立法处罚某事,因兹事体大而更须慎重。从此角度看,“制定处罚办法,开罚剩菜剩饭行为”,或许本就无正义性可言。首先,“私域在法律范围内完全有私域的主人做主”。鉴于餐厅吃饭乃纯粹的私人事务,“执法者”怎能干涉;再者说,“启动法律制裁的条件是,某行为损害了他人权益和公共利益”。比照之,处罚“浪费剩菜剩饭行为”,明显有悖常识。
之所以“立法惩戒”成为很多地方惯用的治理手段,就在于它给人一种立竿见影、能快速解决问题的错觉。在“反餐桌浪费”一事上,武汉方面急于求成,最终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而实际上,扭转不文明的就餐习惯,远非“法律强力”可以达致,更多寄望人心的自觉与民众间的相互教化,也许更为妥当和有效。在此方面,民间自发形成的“光盘行动”,便是例证之一。
“法律万能主义”与“立法功利化”,始终是“用法律手段治理社会”时,必须警惕的认知偏差。请相信,减少剩菜剩饭,远非制定一纸“处罚办法”就可实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