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价节水”不应当成优先选择

(2013-05-19 18:54:08)
分类: My时评&学术

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水务)董事长王文珂17日表示,“水价提高”之说是基于中国的水质现状不容乐观,包括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水的浪费现象,意在呼吁公众和社会增强节水意识,并非简单理解成水价现在要提高多少倍,也不存在现在要确定水价多少钱一吨的问题,同时中国水务也无任何水价调整计划。王文珂还认为,中国应该按照不同地区缺水程度的服务水平来定价。(4月17日《人民日报》)

王文珂的最新回应,总算稍稍平复了公众对“水价将涨”的担忧。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董所谓“提价倡节水”一说,无意间又引发了另一场口水战。毕竟凡谈及资源节约,必祭出“价格杠杆”大杀器的路数,在公共记忆里已司空见惯。久而久之,听者难免心生厌倦与免疫,乃至萌生下意识的抵触……事实上,“减少资源消耗”,原是个复杂、开放的命题,只可惜在现实中,它却一次次被人有意无意简化成“涨价动议”。

“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乃经济学最基本的判断。基于此,“提高水价,促进节水”的提法,本也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民众最基本的用水需求,是不具备价格弹性的。这也就是说,若超过一定的临界后,水价再怎么升,人们也无法减少用水量。所以,厘清水价有的提升空间至关重要!只可惜,就此话题,我们并未看到太多定量研究与成熟思考。

典型的例子是,王文珂曾宣称“水价提到三四十一吨才行”——真不知道,此数据从何而来?其实,包括自来水在内,一切公共品的价格变动,都应先进行严谨的风险评估与压力测试,其后方才可以大面积施行。从此角度说,公众最需关注的,或许还不是水价是否会涨,而是职能部门能否以专业、科学的运作,来主导水价的制定过程。如其不然,任何以节水之名而行的轻率“涨价”,皆难逃与民争利的非议。

当然,“提价能促节水”,绝不意味着,要节水就非得提价。众所周知,降低水消耗,可选的方案可谓多矣。比如,展开技术升级,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当然离不开,一系列财政补贴、税收激励政策相配合;再比如,推动以建构“水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改造,让节水成为都市里的流行价值观。就此,无论是校园阶段的节水教育,还是成人社会里的理念推广,都还有很多可改进之处。

全然不顾其他可能性,执拗坚持“提价促节水”的策略,无异于是将责任和成本一股脑推给民众。可以预见,这种思路风险甚大:若统一供水价格过高,民众难保不会转而自行取水,由此埋下的公共卫生隐患,令人后怕……说到底,若职能者果真将“节水”作为一项严肃议题对待,就理当从公允的立场出发,优先考量“提价”之外的选择方案。“言节水,必称涨价”的句式,只会徒招板砖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