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捐款缩水,“慈善项目”逻辑待刷新

(2013-04-07 16:44:47)
分类: My时评&学术

深圳市民阮燕婷一家自1993年始,资助江西一位叫“陈小喜”的学生,直到他初三毕业。后来陈小喜到广东打工,见面聊天时说“谢谢阿姨每学期提供的40元生活费”,捐助人顿感惊讶,因为寄给孩子的至少是400元!而且写给孩子的信也从未被收到。近日,经当地媒体经初步调查,捐款缩水十倍的事实为真,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而经历过这件事情后,阮燕婷一家表示,不会放弃做慈善。(3月10日《深圳卫视》)

但凡开展慈善,“流程耗损”就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善款”在从捐助人流向受助人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减少相当部分。这种现象所以发生,既是因为“渠道成本”的存在——一部分善款,被用以支付“慈善项目”的人力开支、日常管理等;也是由于,某些“经手人”贪婪、败德,擅自截留、挪用善款……一种是制度风险,一种是人心风险,若慈善运作无法有效规避二者,发生“400捐款变40”的一幕,实在不足为奇。

当然,给陈小喜的生活费,到底是如何缩水的,至今尚无盖棺定论式的结论。但即便如此,仅就已知事实本身而言,就已足够震颤人心!据报道,阮燕婷的妈妈,是在“‘手拉手’助学活动中,一对一资助陈小喜的。”可以想见,所谓“一对一”绝非是“点对点”(直接汇款给孩子监护人)的方式,而要经项目组织方、校方等多个环节中转。恰是在此背景下,才会发生“捐款缩水”之事。事实上,“垂直管理、层层转手”的慈善运作模式,历来是最低效、风险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陈小喜反映,“当时班上有四五个同学接受了深圳好心人的捐助,到手的都只有40块。”由之可见,捐款的大额缩水,并非是个别人一时起意所为,而是与某一长久存在的“规则漏洞”有关……的确,公众更愿意将此事归因于,少数“贪婪者”与“制度后门”的一拍即合,而不是源于“制度”本身的“合法”抽成与盘剥。毕竟,后者的恶劣程度,远胜于前者。且,谁也无法否认,慈善项运作中,面临的制度风险,并不比人心风险来得小。

陈小喜的遭遇,终究还是“旧有慈善模式”的产品。客观地说,随着时间流逝,慈善领域已然发生了些极为深刻的积极变化。通过一系列的规则重构,慈善事业所面临的制度风险和人心风险,都被大大降低。然而,纵使走上了正确的变革之路,回望“400捐款变40”的荒诞故事,仍极具参照与反思价值。透过此事,公众、职能部门,都该更加坚定一个共识,即建构起更文明的慈善组织方式,是如此地迫切和必要!

慈善事业必须顺势而变,这既是收复人心的关键步骤,也是争取有限“爱心资源“的必要姿态。在了解陈小喜的故事后,阮燕婷一家表示,“不会放弃做慈善,但今后将更多参与‘亲力亲为’的项目。”——当捐助人的诉求已变,慈善事业的组织方与管理者,更该加速纠偏,拿出更具竞争力的慈善方案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