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材照片闹乌龙,我们为何难淡定?

(2013-01-23 22:48:15)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头戴官帽、身穿元帅服。说起张作霖,这是人教社历史教科书中张作霖经典的肖像照。但近日,张作霖孙子张闾实指出,该版历史教科书中的照片并不是自己的祖父,是另一位湖南督军何海清。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组徐姓主任表示,现在的历史书在2007年已经改版,上述照片已经删除。(1月17日《东方早报》)

但凡出版物,多半存在一定误差率。从此角度说,教材配图闹乌龙,似乎情有可原。只可惜,并非人人都能如此看开。当得知张作霖“照片门”后,不少网友竟扼腕叹息, 痛诉“自己被坑太多年……”固然,情绪激动至此,有点撒娇打诨的意味,却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教材影响一代人的巨大能量。恰因其重要,我们方才加倍珍视、方才对其中谬误出离愤怒

历史教材的书写态度,折射着一个时代对待“记忆”的诚意。弄错张作霖肖像照,编书者至少逃不脱“疏于查核、应付了事”的指摘。当然,更有那内心敏感者,认定此一错误根源于我们“史观轻佻”,甚至印证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一起照片乌龙,当真能推论出,这一揽子的宏大判断?貌似有些牵强!从本质上说,一些人对“照片门”的夸张发声,已无关事件本身,而不过是自己长久观感的宣泄

除却频曝的事实硬伤,公众对历史教材的吐槽也已久矣。怨念所指,大致集中在几个方面:其一,叙事手法粗糙,笼统、粗线条、只截取典型片段的行文方式,将原本生动的历史变得生硬;其二,价值立场幼稚,评价某人某事,往往寥寥数语、非黑即白,忽略事件、人物的多元和复杂属性;其三,功利倾向明显,替“伟大人物”虚美隐恶,同时对“争议者”甚少着墨……一言以蔽之,“史家”当有的超脱、独立、理性,极少见于历史教材中

在此背景下,任何一点小错误,都极易引发一系列附加联想。人们有理由质问,既然“照片”都可弄错,那些更隐秘的误差,又怎能避免呢?且,我们的历史教材,兜售的几乎是“不容争辩的真相”——它隐约自诩“绝对正确”,并要求学生认可、强记。由此,潜在的“谬误”,就失去了及时纠错的可能,乃至固定下来、流传开去。那张错误的张作霖肖像照,原本只是几个编书者的错误,但最终却成为几代人的误解

当整个历史教育体系,未能展现出应有的严谨与规范,纵使再小的错误,也可能被放大、被诠释。公众揪着“张作霖照”持续发难,其实是在呼吁着历史教学的变革:具体到教材编纂中,一方面是要重拾古典史家的考据传统,努力规避事实性硬伤;另一方面,则是呈现多元声音、强化思辨训练,顺应现代教育科学大势。惟其如此,诸如照片乌龙一类的事情,人们才会平静看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