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张海超,惟愿灰暗与失落不再

(2012-12-15 18:15:17)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3年前的“开胸验肺”,让张海超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尘肺病患者。他的职业病诊断及赔偿得以“特事特办”,领到了61.5万元。那一年,28岁的张海超梦想新的生活。他不想亏待自己,买了一辆小排量的汽车,一台空调,一部台式电脑。这三样东西只要有一样,在农村都不能上低保,所以当年政府“特事特办”批准的低保被取消……按照乐观的估计,张海超还有四年寿命。但在今年,他发现呼吸越来越困难,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12月5日《南方都市报》)

目光离去,无助的人又归悲凉。张海超一波三折的人生,有不幸、有激愤,更有果敢决绝、一时得意,但总涂抹不去哀与伤的底色。这个男人的命运浮沉,呼应着外在的年月,而公众也在对他的围观、声援、嗟叹中,发出各自心底的抒情。似乎,一切俱往矣,当初“开胸验肺”的惊世之怒,早已悄无声息地褪去;又似乎,一切依然如旧,重归舆论视野的张海超,仍是从前的模样,失落、无助,难消彷徨……

重提开胸验肺,《南方都市报》的原报道,冠之以一个略显沉重的标题——张海超“托孤”:“他的病越来越重,只能与女儿提前告别,并尽早为她寻找代养”。在过去三年内,张海超经历了离异、被停低保、帮人维权碰壁等等打击。如你我所见,“开胸验肺”所带来的“红利”,在时间的洗刷之后,不可逆转地消失殆尽,甚至有人眼红,“他靠患尘肺病发了财”。人心至此,真真是彻底的冰冷。某种意义上,弱者所以生活灰暗,或也关乎这种人性的冷血吧

回望张海超,不仅因为良善的社会,本就有义务纾解落难者之痛;更在于,张海超的际遇、前因后果,承载了某些为公众所忌惮的“消极故事”。人们蓦然发现,当初官方“特事特办”的热忱,竟被一点点抽回,乃至现实又回到了,从前坚硬与僵化的模样:拥有汽车、空调、电脑的张海超,被取消了“低保”的资格。如此做法,固然可说是照章办事,却总透股“不近人情”的劲头。既然当初“特事特办”,而今又自我否定,翻来覆去当真叫人费解

从经济角度说,“还剩30多万赔偿金”的张海华,当然够不上“低保户”的标准。但是,若本着关照弱者的公共伦理,当地职能机构,难道不该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接济吗?张海华生活无忧,并不是相关部门拒绝作为的理由。你可以不给张海华低保金,却必须以其他方式体现“关怀”。只可惜在此方面,张海超所在的新刘寨镇,只顾选择性生硬套用“规则”,而全然罔顾自身所担负的道义责任

低保被取消,仅是张海超惨淡境况的一个截面。事实上,这位“开胸验肺”汉子,所承受的愤懑复杂且深重。除却那些金钱与亲情的损失,张海超的压抑还源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饱尝挫败。“从2009年年底,他开始帮助各地尘肺病友维权”,而结局却是一次次不被受理、败诉——“能维权成功的,百分之一不到”。张海超本想由己及人,却终于明白,自己那点微弱的影响力,根本不足以撼动现实分毫。由此反观,当初的“开胸验肺”,更显落寞

不幸的张海超,与多数尘肺病人相比,已经足够幸运。如今,公众将目光重新聚焦张海超,终极目的只为呼吁,为“尘肺病人”以及所有职业病患者而设的救济通道,能更普遍、更通畅。一切向好、向上的年代,赋予弱者的更多温暖和希望,即便不在当下,我们也将在不远的日子里等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