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风波与招聘者的自负
(2012-11-23 13:38: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17日,名为“刘瑶”的博主在微博上发了一段话:“刚面试了个人,简历很漂亮,北大毕业,MBA。我约在咖啡店,结果俺买单,他丝毫客气都没有,饮料都是我端的,大男人家家的,这般不懂人情世故。注重细节,成就自己。”微博一经发表,至今已经有5万多条转发,并且引发了有关面试、有关求职、有关人力资源的大讨论。有人说,面试当然要企业买单,有人说自己掏钱也正常。(11月19日《东方早报》)
微博之上,只言片语的微澜,也能发酵成舆论场内的巨浪。以“刘瑶”为引信,公众悄然间又卷入了一场,牵涉性别角色、职场礼仪和为人智慧的复杂辩论。到底面试之际,雇佣双方谁该承担付费义务?“大男人家家”是否理当主动端盘、精通人情世故……凡此,零碎、繁琐的追问,实则很是有趣:当“公司制”如此之深地形塑了现世生活,我们确该在此情境下,重新梳理不同人之间的身份关系。
其实,包括面试环节在内,之于职场礼节,这个社会仍还缺乏成熟的传统。恰因为“共识”的缺失,诸如“咖啡付费”一类的问题,竟也能令一干人吵得不可开交。面试场合设于何处?面试费用如何分摊?招聘者、求职者的各自义务?在职场的日常运作中,上述一系列追问,都被各方以“各行其道”、“各自发挥”的方式模糊化了。但,这种基于自觉、自律的默契,总归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一旦有人真正较真,公众方才发现——我们原来并不确知,哪样才是正确的?
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拿面试来说,大家相安无事也就罢了,谁会想到,真就有人揪着付咖啡钱、端盘接物一类的细枝末节,来大肆说教呢?当然,“职场礼节”的粗糙不全,给各色人等都留下了充足的发声空间。只是毋庸置疑,招聘者无论当真要职者掏钱付账,还是仅仅期待其做出“抢着埋单”的样子,似乎都不是太理直气壮的“主张”。毕竟本质上,求职者、招聘者,实乃一种对等的职业关系,而不是展示人情世故的“交际勾兑”。
对于很多招聘者来说,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地,基于个人化的好恶标准,而非公司的利益考量,来处置着求职者的命运。以“刘瑶”为例,她天然认为“被面试者”就该端盘、埋单,或者至少做出抢着付账的样子。但殊不知此般思路,已然模糊了日常人际交往规范,与专业职员筛选的价值标准。当面试官比照着“懂事男生”的样子,来对一位“不懂事”的求职者指指点点,画面的喜感与讽刺可谓直白:不合格的招聘者,抱持不专业的眼光,草草宣布求职者不合格!
当某人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久而久之便会滋生出致命的自负。正如,面试官们会忘记初衷,不再以公司利益为重选录人才,反倒充当起“道德裁判”的角色……在扮演“人生导师”,与安守“职业人”本分之间,太多HR热衷于选择前者。于是,他们既鼓吹“往往看一眼,就知道你是什么人”,又不忘劝诫众生——“注重细节,成就自己”。俨然自诩完人、神乎其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