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行人”与公交车的角色功能
(2012-11-21 23:16: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日前,江苏无锡某公交公司,对特定线路所有员工传达了礼让行人相关标准。在具体操作中,该标准要求车辆距行人10米左右,公交车必须停车并做出明显的礼让姿态。据悉,这一活动令市民安全感加强,广受好评。但,无锡公交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无锡交通压力相对较大,要做到所有公交线路礼让行人不现实。(11月8日《现代快报》)
现代城市的交通秩序,大致维系于“规则”约束下的各方自律。车与人,本就有对应于己的权责边界。在此语境下,所谓“礼让”一说,难免显得暧昧和矫情。众所周知,“礼让”无关硬性约束,一副“自我奉献”的高姿态。毕竟,公交车并无天然的“礼让行人”义务,即便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温馨口号”。但在无锡,曾经飘渺的允诺,正变得具象起来,乃至成为一套操作标准。这,便是另一回事情了!
“礼让行人”,当然价值正确。需要追问的只是,若从效率、合理性层面权衡,此类做法是否真正合宜?须知,公交车终究是“平民的代步工具”,其乘客不过是另一种状态的“普通行人”。实际上,公交车“礼让行人”行为本质还是,以增加乘客时间成本为代价,满足“步行一族”的一时便利。此一过程无异于,“公交车”强行裹挟着一群普通人,在另一群普通人面前上演高尚……纠结,恰在于此。
最终,公交公司的高姿态,仍需满车乘客“埋单”。“礼让行人”,并不会给公交车增加多少成本,却注定要拉长乘客的路程时间:单从行人的立场出发,罔顾乘客的实际观感,便难以对“公交车礼让行人”一事,做出全面、公允的评价。事实上,我们固然应当整治,公交车横冲直撞、违规行驶等积弊,却也不该矫枉过正,乃至牺牲乘客利益,用以表演公交公司的“礼让”。其实,在“遵守规则”外,公众想必也不会,对公交车生发出太多的道德期待吧。
无锡某公交公司,推出的“礼让行动”行动,所迎合的当然是,人、车关系总体紧张的现状。机动车,强势占用道路资源,制造各式的污染,早使“无车族”多有怨声。加之,时下红绿灯系统不健全、“规则”仍显力有不逮,的确有必要提倡“车让人”的新风尚。只是必须说明,此处的“车”多指“私家车”而非“公交车”。这是因为,“车让人”只能基于自愿而非强迫——私家车主无疑是“车让人”的决定主体;公交车乘客却只是“车让人”的被动接受者。
且长远来看,“规则”庇佑不至之处,才仰仗民众的自我互动和妥协,才更加依赖道德自觉的力量。解决人、车间的矛盾,总归要回到,拓展道路资源总量、完善交通规章的轨道上来。作为一种补充性努力,“车辆礼让行人”的倡议,固然是佳话却也难以寄望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