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腐手册与官员“常人化”

(2012-07-10 23:00:49)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浙江省高院给全省法院下发《柔性处理,艺术拒绝——法院干警拒礼、拒请、拒托提示手册》。手册模拟了24种法官在办案中可能遇到的送礼、请托的场景,给出处理意见,还配以各种通俗易懂的反腐倡廉漫画作为补白。浙江省高院院长称,法官不仅要敢于拒绝、勇于拒绝,还要善于拒绝、艺术拒绝。(7月10日《都市快报》)

“拒绝”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技艺。具体到“拒腐”层面,很多人坚信,操守的坚定、话语的婉转、情感的维系,皆是缺一不可的素质。此类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亚文化”,广泛存在于真实生活,却也只是心照不宣、心口相传而已。时至今日,有人欲将之集结成册,总不免令围观者差异。毕竟,并非所有的“经验”都可以“书以传世”,甚至有些“默契”一旦积淀成文,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本“艺术拒腐”指南面世,公众自然而然的追问是,“拒绝腐败,不该严词厉色,反倒应和气柔婉吗?”进一步的疑惑则是,“艺术拒腐”会否给行贿者造成激励?总之,在一个素来鼓吹“勇气”与“正气”的社会,提出“拒腐的柔性和艺术”,很多人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他们习惯于,“彻底的正义”与“彻底的邪恶”,习惯于样本化的、不近人情的“廉洁”——“拒绝与接受之间,不该有艺术、柔性的暧昧地带!”

关于公职伦理与个人私域的关系,这个社会缺乏坦诚的讨论。太久以来,无论是官方抑或民间舆论,都在或多或少回避问题。价值传播、道德宣扬过程中,公私分明、正义凛然的“绝对好人”形象,被成功打造继而住进民众心底。按照剧本,面对“行贿”,必得舍私为公、不留情面、严词拒绝……然而,宣传的“幻景”,注定难以成真。现实中,“绝对好人”从不存在,凡人“拒腐”总得面临情感、私欲的抉择

作为一份职业,公职者自该恪守职业操守,可据此就要求他们,生硬处理人际关系、呈冷若冰霜状,未免不公。某种意义上,“艺术拒腐”手册,恰折射出人性思维的回归:坚守底线的前提下,法官可以尽一切努力,确保私谊不受损害。事实上,强调“廉洁”本就不该以模糊“人之常情”为手段。已经存在的,终将继续存在,就如“艺术拒腐”早是稀疏平常之事,一本“手册”无法影响既成事态,不过是将“隐学”显性呈现而已,附带着为之“正名”。

“艺术拒腐”本身,以及相关的著述,最根本的意义还在于,推动了官员“常人化”的进程。一方面,扭转了旧有宣传套路中,“绝对好人”式的古老形象传播策略;另一方面,公职人员的私人情感,得到了更全面的理解和尊重。很显然,腐败的滋生土壤,与腐败的现实发生率,不会因“拒腐”手册改变太多,它只是在改变着,不少人对“廉洁”的偏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