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官员素养与公共福祉之疑
(2012-06-30 00:22: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26日下午,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考核在广东省信息中心举行。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书记、市长们按照要求,发邮件、看微博、上QQ、回复网友问题,进行视频对话……据悉,举办这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考核,目的是释放一个强烈信号,从而引起各级官员对提高信息化能力的重视。(6月27日《广州日报》)
信息化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各级官员强化自身操作能力,总归是不会错的。至于,为此专门组织一场“省级统考”,想必也是督促书记、市长们“向学”的可行手段。除此之外,此一举动的衍生效应,即对有纸办公、实地办公等传统模式的刺激,更是值得围观者抱有期待。总之,技术至上的时代,技术虽不曾超越自身的工具属性,但其与公务行为嵌入之深、关联之大,已经越发凸显。
行政系统内的技术素养,很大程度左右着公共治理的水准。如今,熟稔日常电脑操作,早已是公务员的职业门槛之一。对于新入职者而言,总不会在使用微博、QQ上存在障碍。但另一方面,诸如书记、市长等级别的官员,由于年龄因素,或知识机构的局限,对网络技术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和“不感冒”。就此,自上而下地组织学习,以“统考”检测实际成果,乃至将升迁与网络技能挂钩……凡此种种,无一不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科技素质的必要动作。
广东省举行的,“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考核”,多半遵从着上述思路。然而,具体到考题设置,诚如网友所言,未免有不务正业与小儿科之嫌疑:一方面,发邮件、看微博、上QQ等,毫无技术难度,几乎瞬间就可掌握。兴师动众为此考试,实在有形式大于实质之感;另一方面,侧重强调即时通讯、社交平台,却少有对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也存有待商榷之处。终究,一场极易过关、指向模糊的考试,多半不足以形成多少实际效应。
呼吁公务员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先该对某些问题有所梳理才是。因为,既存的社会认知,往往将官员个体的技术素养,与行政系统整体的技术表现混为一谈。须知,现代意义的政治生活内,个人型的魅力、权威、主导力加速褪去,与之相随科层制所带来的程序化、捏合力,成为行政管理公信和效率的主要源头。所以理论上,只要行政体系内,专设的技术部门表现良好,每个在职者都能达到对应指标,个别官员的网络能力,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当我们不自觉关注,公职者“看微博、回网贴”的能力,潜意识里或许仍还指望,某位官员能以一己之力,扭转危机、达成良治。很多时候,无论官方抑或民间,总不自觉憧憬着,道德完美、技术全能、一人成事的满分官员,但殊不知将希望寄托于“体系的改良”,远比指望“个人精进”靠谱。故而,乐见书记、市长们拥抱网络,只是“他们的进步”能否提升“你我的福祉”,则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