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之后,“名人项目”何以自立
(2012-05-30 09:27: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日有报道称,湖北省拟投资3.3亿元,建造以网球运动员李娜名字命名的“李娜综合馆”,希望利用李娜的名气来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29日,湖北省相关部门受访表示,没有听说过湖北要建“李娜综合馆”一事,发改委工作人员还表示未曾听说审批过此项目。(5月29日央视)
商业时代,任何价值符号,都可以深度开掘,更遑论“李娜”此一优质招牌了。只是这个过程中,谁来主导运作,其实很值得细究。如果市场主体充当操盘手,遵守起码的法律和道德底线,便不会激发太多非议;但另一方面,若“公职机构”牵涉其中,则是另一回事情了。尽管,“李娜综合馆”一事多半子虚乌有,但公职部门“开发名人”应当何为,确实是独立的命题。
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初衷的市场主体,和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职机构,本就遵循不同伦理。故而,假设“职能部门”成为“名人项目”的投资方,就必须考量该馆所能产生的“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商业收益”。
政府财政,当然有理由投资商业项目,且宏观而论,其收益也是全民共享的。在此基础上,刚被辟谣的“李娜综合馆”,令人纠结处在于有二:其一,类似项目,并非无政府主导而不可行。抽象的理论是,“市场能充分供给的,政府力量就当回避”;其二,若公职者力推“李娜综合馆”,可能使某些规则陷于暧昧境地。比如,投资方浓厚的公权背景,会否影响,李娜“让渡姓名权”时公平议价的能力?
职能部门介入商业项目,所以值得提防,就在于身后复杂的“职权优势”。纯粹市场的游戏规则、博弈环境、收益分成等,由于公权力的介入,极易演绎为另外的模样。 被虚撰的“李娜综合馆”,故事中的种种情节,更多呈现的是“公职机构的强大主导力”,而非“商业规则被无差别恪守”。一切变得模糊,因有了“推广网球”、“造福市民”等空虚说辞,最标准的商业投资,却未能遵守最标准的商业规则。
超越不存在的“李娜综合馆”,现实总该有个系统梳理才是,情感的、市场的、商业的与公益的。“李娜”的价值,来源于“粉丝”、公众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却非恒定的情感资源。随着时间流变,人们对李娜的“热度”,或升温或转凉,终究是难以预料的。急急将“时人”的成就与声望,以实物形式绝对化、具象化,多半是冒险和短视的思路。
如何利用名人效应,是科学亦是艺术。于此,虽无定法,却也有径可循。大致说来,“不将自身与名人捆绑太深”、“其人口碑定论形成之前不过度开发”,总是需要铭记的底线;而,以克制、不令人反感的方式“利用名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包装技艺。尊重民众,也尊重李娜,“综合馆”之事辟谣之后,对于名人效应的有序运用,总须理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