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然玉
然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69
  • 关注人气: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准认知、厘清路径,“优选国货”方有最佳实效

(2012-05-23 20:30:24)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5月22日,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称今后原则上国内产业已经成熟的产品即不得再采购进口产品。通知要求,中央单位要带头实施政府采购支持节能环保、采购正版软件以及采购本国产品等政府采购政策。对涉及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招标采购项目,要在采购文件中明确优先采购的措施。(5月23日《京华时报》)

借由财政部的最新通知,“中央单位带头采购国货”的理念,被再一次重申。事实上,“政府采购优选国货”,并算不得新鲜的提法,在过往的规定与实践中,类似思路一直广为人知。支撑其“正当性”的论据很多,诸如“政府有义务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国货多具备物美价廉优势”、“公职部门的做法能产生可观的示范效应”……凡此种种,支持国货、尤其政府部门支持国货,想来是不会存在异议的

只是,一个笼统的“支持国货”主旨下,实则有太多细节有待思量。“世界工厂”时代,全球化分工深化,跨国界、超地域的合作,从未如此广泛和深度地展开。在此情势下,何为“国货”?界定标准怎样?到底是看生产者背后的资本格局,还是看,它给本土社会增加的现实利益?很多“产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产”,可是中国的诸多劳动者、厂商,却如此之深地嵌入了其产业链之中。倘若,抱持单一、狭隘的“身世论”视角,在政府采购中有意无意回避该类产品,无疑令人不安

而另一方面,“国内产业已经成熟的产品即不得再采购进口产品”,也有颇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因为“国内产业已经成熟”,着实是个弹性太大、解释空间太宽的前缀!产业成熟的标志,缺乏一个科学、公认的定义——是看产能、产量?还是看其业内地位、市场份额、技术实力?倘若梳理不清,政策执行就极易走样。其后果有二,各级政府采购,或不顾前提地优选国货,或任意将国货归入“不成熟”之列而不予考虑。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正在稀释政策本身的善意初衷,对此不得不事先进行周全考虑

“支持国货”固然可以理解,可是缺乏效率地支持,乃至“假此之名”,而颠覆“择优选购”的基本经济理性,就未免偏颇了!“优胜劣汰”实乃市场的终极法则,政府采购优选国货,也该在遵守此规则框架的前提下。对于政府部门,一个有待扭转的认知误区便是,“将产业扶持与优选国货简单挂钩”。必须明确,“产业扶持”是一种保护性地公共策略,是某种产业发育初期享有的政策福利;而“优选国货”,是基于“公平筛选”后的小幅倾斜,本质上还是“相对公平竞争”后的选择。一言以蔽之,“政府采购优选国货”,不等于是对某产业的救济,而是对其自我发展成果的认可

政府采购优选国货”,理应成为从中央单位,到各级部门的普遍共识。然而,在一个直白的“共识”之外,“为何要如此”的思考先须理顺;甚至,落实“共识”的具体路径,也要以明文予以精准确立。其实,相较于庞大的全球市场,“政府采购买家”即便腰包鼓鼓,也无力从根本上逆转特定产业的生存境况。首先,“全球分工的今天,国货应有新界定”;其次,“以自身优势立足,才是市场经济的信仰”——政府采购优选国货,未来不应迷失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