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越完美偏执,淡看“为善”成本

(2012-05-22 21:29:55)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某网站,对78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其中39.1%的人认为非常差。该调查中,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遭质疑的现象较多,其中20.2%的人表示“非常多”,77.9%的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422日《中国青年报》)

一份网络调查,虽不足以形成某种定论,却终究能说明一些问题。倘若考虑,样本分布的合理性,单单以“网民”为意见收集对象,当然算不得科学、严谨。但,就日常观感而言,做“好人好事”环境差、成本高,也非空穴来风的矫情。价值多元的年代,绝不是“行善”的最好年代,因为极具个体色彩的认知倾向,愈发消解着单一、强势的主流共识。

根据上述调查结论,“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大致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会被围观者质疑或嘲笑,乃至无端加以“炒作”之名;其二,做好事反遭讹诈,其中以“扶老人”困境为绝佳标志;其三,得不到认可、补偿等或虚或实的利益,可谓“做了白做”、“伤了白伤”……凡此种种,逐一解剖,指向无非还是那些方面,即大众评价语系偏差、公共设计不曾为“好人好事”兜底!

诚然,针对“好人好事”之善后,无论司法援助、经济救助,甚至荣誉授予等等,“公共设计”都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不善的现实,确乎影响了,很多人为善的心与行。但是,说“大众评价语系偏差”,且“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遭质疑的现象较多”,就很是诡谲了!分明,世道人心,尚未到“是非不分”的境地。如若不然,又何以解释,网络上、现实中,对“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护士”自发、轮番的礼赞?

“最美系”的存在,最能凸显,今人对“好人好事”的态度。必须明确的是,“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遭质疑的现象较多”,并不等同于“68.3%的人,做好事会被嘲笑、质疑”——很多时候,“受调者”的立场表达,不是对现实的精准刻画,而是掺杂了憧憬、夸张的元素,甚至受制于调查本身“非此即彼”的选项设置。很多人内心深处,还是不自觉认为,“好人好事”就该得到一致性的、无杂声和异见的褒扬。于是,当现实与“期待”有所差别,“嘲笑和质疑”的声音,就难免尤其刺耳、尤被放大。

围绕“好人好事”,当公众憧憬着一套合理的“评价语系”,一个当有的前提性追问当是,“我们是否陷入了完美主义的偏执之中”?任何时代,针对“好人好事”,都会有不同的发声。只是,现今价值加速多元,“不同声音”较以往稍多了些;又鉴于大众传媒的发达,那些“不同声音”,更得以传得更远、更响。即便面对“最美系”,此一民间自发建构的道德偶像,也还有“质疑、嘲笑”的跟帖,遑论其它呢?生活总要继续,当你真正想做个好人、做些好事,无足怪哉的“嘲讽”,又怎会成为阻力?

“为善”的成本,也许并无你我想象的那般高昂;所谓的质疑与嘲笑,或也没有你我所以为的那么声隆。还有,很多时候,所谓“质疑与嘲笑”,并不是针对“好人好事”本身,而是为了回击,那生硬、陈旧、荒诞的,以人造榜样为核心的,道德教染模式。时光流转,是哪样便是哪样,好人、好事,自该褪去神话外衣,走进寻常生活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