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烦恼榜”的公信力与解释力

(2012-05-02 22:27:13)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北京大学公布28个大中城市“烦恼指数”。数据显示,28个主要城市白领平均“平衡指数”为48.22,普遍“比较烦”。其中,宁波最幸福,平衡指数为51.11;武汉最烦,平衡指数仅为46.69。北京、广州分别排在第20、21位,不算特别烦。调查总结出工作任务、人际关系、角色模糊和冲突、职业发展、时间平衡、组织倾向等6大压力源。结果显示,对职业发展的期望给目前职场人感知压力最强烈。(5月2日《广州日报》)

各种“排名”前赴后继,以“城市”为审视对象,从物价到消费力,从薪酬到幸福指数,凡此一切,莫不成为被量化、被排序的元素。时至今日,所谓“城市烦恼指数榜”,也终于粉墨登场了!又一次,一套复杂的评定流程,一份堪称复杂的数据呈现,最终被浓缩成一句直白的结论:宁波最幸福,武汉最烦恼,广州、上海不喜也不忧……想来,大众媒体,及其受众,历来有简化理解的倾向,此番亦是如此。

类似榜单,归根结底皆属统计学范域。严肃的调研结论,必先恪守几个原则,即“抽样”的广泛与代表性,后期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以及结论公布的“节制性”——阐明成立前提、适用范围、可能的误差!以此审视,“城市烦恼指数榜”可谓稚嫩。或许,其操作过程专业且规范,但遍观媒体对该“榜单”的报道,显然不曾展现充足说服力。如以往诸多情况一样,“榜单”空有结论,而无立基于学科性的公信;另一方面,公众或许不认可其结论,却无妨就结论抒发热议。

如上,当然不是有效的信息“交互”过程。一个或不可靠的“结论”,而后是一群人自发、无意识乃至情绪化的发声,尽管热闹却很显低质。事实上,有质量的公共讨论,理当超越于“立基”不稳的榜单,以独立、理性的判断,剖析真正本质的议题。那么,首先必须厘清的是,“烦恼指数”的地域性倾向,是否是个“真命题”?再者说,不同城市“烦恼度”不同,到底是由“狭义城市”造成,抑或是“广义城市”所致,其实一个问题!

“狭义城市”,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广义城市”,则关乎产业发育、职能布局、市民文化、社群性格等。北大的“城市烦恼指数”调查,测量了不同城市的烦恼度之别(且不一定准确),但也就仅此而已——至于,该结论说明什么?何以如此?则语焉不详!“断言式”的数据产品,从不具备独立的价值。结论固然重要,但真正的解释力,才是所有“调研”的终极优势所在。

该如何审视一纸“城市烦恼榜”?其实无甚高深,社会学科某些已有的结论,足够提供相应的阐述思路。例如,过度的分工与科层制,往往会消磨个体的欢愉度;产业发育成熟度,也多半与市民烦躁度度保持“曲线”(存在明显转折点)对应关系……明乎此,所谓“城市烦恼榜”何足道也?更遑论,其本就缺陷多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