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过评奖风波,梳理慈善责任的社会分配

(2012-01-03 20:32:10)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民政部日前启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针对2011年度慈善领域的人和事进行评选。本届“中华慈善奖”设立了基本参评标准,如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年度捐赠资金均需要达到100万元以上。媒体称设置百万元捐款门槛有爱心货币化的倾向,有违公平。(1月3日《新京报》)

行善无大小,皆是人性光芒之映照。如此,爱心货币化、为慈善待价而沽,自然很令观者费解和不快。尤其考量到,此间慈善文化尚且发育不彰,即便一点一滴的善意,也理当得到平等的估量、最大的认可。惟其如此,“施善群体”才会不断扩大,直至吸纳从精英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作为“中华慈善奖”的子奖项,“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以捐款100万为参选门槛!此消息甫一曝出,便引来争议一片,是因为公众担心“依钱评善”的做法,会极大消解人心善念吧……

“不能用货币衡量爱心大小”,此为民间共识!之于为何如是,也有一个通行而现成的解释:富者纵捐百万,于其也是小数;贫者只捐数百,于其已巨款——那么,谁又能说,散金亿计的比尔·盖茨,比捐出零花钱的学生们更有爱?俨然,道理大义显而易见、不证自明。但,必须承认的是,上述逻辑尽管情意绵绵,却也不是无懈可击。一方面,就效果而论,几亿善款注定比几块捐款造益更多;另一方面,动辄揣摩施善的个体代价,未免不是另一种功利和不敬的态度!

在成熟的社会心智内,必须认可两点,其一“捐款或多或少,确实影响力、惠及范围有别”;其二,“捐款或多或少,的确不应成测量爱心的指标”。问题是,如今之势,公众有意无意回避前者,反倒一个劲盯着后者持续发挥。由此不难看出,围绕“慈善的评价机制”,民间即便有共识,却也不够全面、理性。对“善款额度”,缺乏坦诚的审视视角,往往会使某些讨论陷入无序。于是,人们时而指责某富翁悭吝,大难当前却所捐有限;时而标榜“捐款数额无关爱心多少”……如此这般,难道不是种自我矛盾、难道不是双重标准?

“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设立“捐款100万”的参评底线,固然很不合宜。但,为何“不合宜”,却远不是一句“不能用货币衡量爱心”,这么简单!事实上,此一问题,牵涉到“慈善责任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伦理”。常识是,富者、有能力者,天然应分担更多慈善义务。

所谓“财富的良序回流”,要求集聚更多货币资源的人,以各种方式将自身财富回馈给社会。这是避免两极分化、维持社会稳态的惯常手段,也是富人阶层置换声名、换取长远利益的必要途径。那么,观望此类不得不做”的行为,有没有必要大加褒扬呢?成熟的慈善生态下,这当然是多此一举;但在当今中国,对“履行义务富人”的适当认可,或许有其必要。

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对“承担慈善责任者”予以积极回应。以此量之,一刀切的、那条直白的、冰冷的“100万标准线”,无疑显得太过扎眼了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