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主宰专业,纠错与酿错的错乱
(2011-11-22 20:23: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昨天,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教育部提出,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提出要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11月22日《新京报》)
依现状而言,探索高校专业的退出机制,当然是一种善意的尝试。在一个时期的大扩招之后,大学生过盛已成必须正视的问题。既如此,与其每年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不如从源头控制,于招生环节实现优化组合。正是本着上述逻辑,“连续两年就业低于60%专业停办”的政策悄然登台。按照想象,如此一来该有釜底抽薪之效了吧。
只是,任凭理想如何丰满,现实也未必不会骨感。“专业退出”在理论上固然极具价值,但现实层面的运作困境,同样不容回避:首先,有鉴于数据造假频发不绝,所谓“就业率”天然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要说“60%”,“90%”、“100%”的就业比例,也是可以轻易造出的;再者,特定专业的供需前景,并非恒定不变,而处于动态变化的大过程中。“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难保第三年、第四年就行情看涨呢?
更深层的纠结在于,一味依就业率调整专业设置,本就预示着某种沉沦——高等学府,彻底矮化为市场的人才工厂。诚然,强调教育与产业相协调无错,可将此过程简化为,“就业比例主宰专业存废”,就未免太过自降格调了。长此以往,高等教育因失去远期性和地基建构,而注定变得短视、功利,直至神圣感消退。必须厘清的是,着眼近利的用人单位,全无义务为一个民族的学术未来负责。那么,任大学仰招聘者之鼻息,与饮鸩止渴何异?
回溯不算长的高校扩招史,便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很大原因恰在于当年放任“市场塑造高教”。但讽刺的是,如今解决问题的努力,又绕回到当初的老路——仍旧以市场行情为思维起点;仍旧从供需维度考量学科设置。从酿错到纠错,错乱的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受此支配,“专业退出机制”即便初衷良好、目的正确,也难免不会铸成另一场悲剧。其最终结果是,高等教育进一步丧失自我意识,乃至无奈降格为招聘方的附属。
终究,“教育与产业相协调”,不能简单置换为“专业存废与就业率相挂钩”。且,大学生就业难,想必也不是调整几个专业就可纾解。蓝领精英奇缺、格式化的大学生泛滥,在教育资源宏观配置偏差的前提下,裁撤个别低就业率专业,只能是杯水车薪的姿态性动作。事实上,重塑职业教育的社会声名,重划高教与职教的格局分配,或许来得更为实际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