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带”狭隘,才有教授穷富之忧
(2011-11-03 20:48: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中国大学教授收入悬殊,“穷教授,学生请吃饭,过节凑份子送礼物,发愁买房骑飞鸽自行车;富教授,给学生红包,请学生吃饭,豪车代步出门有宝马。”记者在全国多所大学采访发现,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财源广进,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题提成、社会兼职等等,每年收入达数百万元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生活压力。(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穷教授、副教授,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话题。在当下,贫富分化,实乃各行各业的常态。甚至,在某些人看来,“贫富差距过大”,早已是时代的“定语”之一。财富分布失衡的大背景下,高校教授们“收入悬殊”又何足怪哉?且,按照众人的想象,于教授而言,“宝马”与“飞鸽”的差别,或许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学者、教师等,天然不是“拜金型”的职业。若风骨尚存,被人依金钱多寡指指点点,多半只会置之一笑。
只是,现实的故事,从不按照想象的剧本发展。本不至掀起波澜的,“穷教授、富教授”命题,竟然激起了轮番热议。非但围观者兴趣高涨,诸多当事人也借机诉苦。一番热闹过后,喧嚣的舆论,多半又绕回了那些老生常谈的结论:学界竞争机制不善,静心书斋者清贫、走穴逐利者暴富;学术利益分配欠公,一官半职者占尽好处、精研学问者饱受排挤……事实上,近年学界的种种丑闻,以及公众、媒体对其间乱象的反思,几乎不约而同回到上述逻辑轨道。
如今,诡谲之处在于,人们纷纷替“穷教授、富教授”问题寻找答案,却少有人反思为何它会被视为一个问题。之前,民国教授的困厄遭遇、外国教授的坚守贫寒,不是历来被我们理解为美传的吗?那么,为何相同的事情,复制到此时、此地,便成了亟待正视的“负面图景”?究其原因,或许不是因为“富教授”太富,而在于“穷教授”太穷——“上一节课,三五十块”、“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压力”。治学之士,为稻粱谋,怎么令人唏嘘!
在高教大扩张的浪潮中,教职人员的利益,被逼到墙角,直至退无可退。在某些高校,教授尤其是年轻教授,其底线福利、兜底性薪酬,尚不能匹配其身份角色。且,众所周知,学术事业乃远期志业,唯允诺参与者的体面生活,才可确保不至步入短视、急功的歧途。那么,观望“穷教授”的生活窘态,公众心底便难免产生一丝忌惮:生活的质量底线被一再拉低,更立足长远、更形而上的研究,注定变得岌岌可危、举步维艰起来。
纷繁乱象,其来有自。很多时候,教授们被推着自谋前程,被推着拥抱市场,被推着投机逐利。那些坚守内心者,成为被同情、被唏嘘的对象,尤其在财富崇拜火热的今天。也许,着实不能责备,富教授们太过世俗。倘若不如此,他们便会滑入“穷教授”的行列。在隐隐鼓吹“自己拯救自己”的学术伦理内,富教授与穷教授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中间带——而“中间带”,本是学术良心与动力的最大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