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工”,权利与梦想的悲剧

(2011-09-25 22:19:06)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2007年,小余入职校贵阳市国防学校北院学习,第6天就被派往电子厂“顶岗实习”。这7个月时间,小余每天工作11至13个小时,双休日还经常加班,共收入1310元。对此,职校负责人回应称,学校从2007年起实施勤工俭学助学工程,学生入学时不交学杂费、被装费、伙食费。学生勤工俭学所得薪酬,除去学杂费、生活费和在厂在校期间每月50元津贴外,剩余部分退还给学生。(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学生工”,一个尴尬的群体。介乎学生与职工之间,“两位一体”的身份角色,一次次衍生出诸多权利困扰。一方面,在外实习,早早离开了学校庇佑。而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正式工,自然无缘享受相关劳工法律的保护。小余和他的同学们,身后伫着一个落寞而弱势的群体。7个月的时间、千余元的收入,荒诞的剧情亦不是偶然的存在。因为我们知道,但凡“法有遗落”,便注定鼓励“不法”,乃至淤塞维权之门。
    小余们的悲剧稍显纠结,倘若细加分解,便会发现“侵权”不止一处:入学六天即被派往电子厂,所谓“职教”几乎形同虚设;做工所得悉数被校方接管,个人财产遭遇显而易见的剥夺;甚至,隐约存在的“殴打”,更是对学生人身权利的直接侮辱。而就是此等大规模、连续性的多重侵权,居然假“实习”之名肆虐良久。直至,当事学生集体委托律师交涉,舆论报道深度跟进,不幸者的不幸才第一次见诸阳光、集聚悲悯。
   遗憾之处,不仅在于悲剧曝光太迟,更在于发酵悲剧的现实土壤。梳理事件前因后果,“学生工”的命运轨迹俨然早早注定。从他们入学起,自接受“薪酬顶学费”的方案,多劳少得、压榨与盘剥乃至如今维权多艰,一切莫不是“无甚惊奇”的际遇。可以料想,唯有贫穷的家庭,才会忍由子女进入此类学校——憧憬美妙未来的寒门子弟,在继续教育的高昂成本前无奈挣扎。直至“贵阳国防学校北院”救星一般的出现,那些学生怎会抗拒?
   追问“盘剥”何以维系,不得不提那份《学生入学零收费及就业协议书》,以及一纸文书背后的贫困之重与追梦之心。以小余为例,她“家庭困难父母务农,母亲身体不好”;她曾经立誓,“一定到‘贵阳市国防学校’读书,因为招生老师穿的军装,那儿不用交学费”;她曾满心期待,“学了本领出去打工挣钱”。冰冷的现实,打碎了温煦的愿景。那所学校带给小余的,不是实用的本领而是不尽的痛苦。且,即便真就打工了、挣钱了,自己所得也竟区区千元。

贪婪的办学者,正利用贫家子弟的苦涩梦想赚钱。而贫穷,无疑是这场骗局的祸源。“免费上学”,恰如乌托邦式的幻景,吸引着无门路、无背景、无资本的底层学子。小余的悲剧,内核不外乎是“穷极乱入学”,一时奢望“天下会有免费的午餐”。需要反思的,不是某些败德者的狡黠,不是部分学生的稚嫩,而是整个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当诸多正规职校招不到人,当“贵阳国防学校北院”有愿者上钩,规范的“职业教育”是否收费过多、门槛虚高,便不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追问!
   学生工的权利悲剧,可以藉法律文本的完善而得以弥合;而贫困子弟的梦想悲剧,想必需要更为系统的社会关怀才可通畅纾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