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以邻为壑的陷阱?
(2011-08-14 19:14: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期房价调控效果出现地区差异,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出现逆势上涨局面。根据数据报告,50个未限购的二三线城市有26个城市成交量上升,没有一个城市房价下跌,特色题材炒作下的“诱涨”、限购需求挤出的“助涨”等成为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8月14日《新京报》)
所谓“史上最严厉调控”,自诞生伊始便备受关注。转眼间,已然一年有余,“房价”却仍旧是令人纠结的痛。曾饱受争议,或曰被寄予厚望的“限购令”,在不经意间再次回归公众视野。高压态势之下,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竟逆势上扬。究其原因,“一线城市限购”成了无可回避的因素。仅触表里的调控措施,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此次,某些二三线城市,不幸成了“躺着也中枪的”悲催者。
报道有言,“房价调控效果出现地区差异,部分二线城市房价逆势上涨”。话外之音溢于言表,即“大城市房价调控效果良好”?事实上,此等判断未免太过乐观,谓之“误判”亦无甚不可。自新一轮调控落地以来,一线城市房价至今仍未明显回调,或者说“象征性的降价”远未满足民众期待。与之相比,“销量锐减、房价坚挺”才是最为可感的真实。甚至,素被标榜的“均价回调”,也显得很是可疑。因为不止一地,曾曝出过“政府限制高端房上市、只许中低端房销售”的离奇故事。
在考量“限购令”于二线房价的消极影响之时,有必要对“限购令”本身的现实效力有个清醒认识。就表现而言,其或许难以充当“房价虚火终结者”的角色。且,在既存的、政策不均质的格局下,限购令无疑有“以邻为壑”之嫌。一方面,它能有效挤出大城市游资,从而一定程度延缓房价持续上扬;另一方面,被驱逐的游资怎甘寂寞,必会不断寻觅新的投机空间,继而二线楼市自然频频走热。
一直以来,“限购令”被指以行政之手干预市场秩序。与之相随,职能部门解释道,“商品房不宜视作投资品,居住属性才是其价值所在”——而“限购令能有效强化商品房的居住属性”!此言不谬,但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商品房的居住属性难道有所差别吗?如其不然,为何对于前者以限购令悉心维护之,对于后者却诡谲地选择性无视?此般差别对待的政策部署,无异于将房价虚火引烧到购买力更为孱弱的人群身上。
限购令之神效不值鼓吹,因操作适当引发的种种恶果,却亟待获得足够重视。在根源性调控迟迟不至的语境下,不妨期待藉无差异、平等化的“限购”姑且扬汤止沸一番。行政强力已然冒犯市场主权,不均质的政策庇佑实乃乱象之源。房价虚高,不仅是大城市之病,也是全民性焦虑的一大肇始。于此,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其市民皆承当着同样的苦难,理当得到相似的赎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