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失言,听者何以心凉
(2011-08-09 19:56: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湖南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日前接受电台的采访。当被问到有学生专升本时被迫捐1万元时,李让恒反问“这个事很重要吗?很大的新闻吗?”,他坚称1万块钱不算大事,不是很大的新闻。此举被认为是力挺高校乱收费。(8月9日中国广播网)
据最新信息,这位口不择言的李“主任”,不过是一个外聘人员而已。尽管如此,在公众眼中,他依旧可算官员,且仍旧理当接受公职道德的约束。
即便只是随口一说,听者已足够心凉。某些官员言语之间,居然尽是冰冷、不屑与荒诞。当学生期待李让恒“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句轻佻的反问、一句淡漠的表态。学子的焦急与愤懑,未能激起职能者的共鸣,反倒惨遭哂笑和奚落。由此,正义的诉求依旧未曾得到回应,而乱收费等劣行却获得力挺。是非错置至此,又怎能不令人出离愤怒?
因言惹祸的官员,历来前赴后继、屡见不鲜。诚然,不经意间的一句“雷语”,尚且不足以形成善恶定论。但,下意识的反应,往往意味着本性流露;脱口而出的话语,多半等同于心声陈白。李让恒一番表态中,某些扭曲的思维认知暴露无遗:一来,以收费额度多少,取代对“合理性”的审视。似乎区区一万,断犯不着较真?其二,全无权职意识,罔顾自我身份责任。作为教育主管者,竟颠倒黑白、公然为恶行张目!
李让恒的不当表态,已然超越了个体言说自由的范畴,而注定被解读为某一职能群体的“表情”。联想到种种现实乱象,公众越发有理由猜测李让恒身后,潜伏着怎样一批志同道合、信念一致的同侪。个别口无遮拦的官员无力影响“大势”,存在已久、根深蒂固的乱收费现象,必有诸多李让恒式的人物为之遮掩、为之护航。在此逻辑上,太多人乐于相信,李让恒不过是偶然暴露的、败德群体的一员。
失态、失言的李“主任”,无意间代言了一群尸位素餐的官员,以及一种癫狂迷失的履职理念。他们无视规则,对违规收费熟视无睹;他们废职弃责,对投诉、举报、求助等声音充耳不闻;他们养尊处优,动辄上万的支出,于其看来皆“不算大事”——他们是管理机制的一环,却可说是毫无价值的当职者,甚或可能是灰色利益的分羹人。
丢弃操守的职能者,正使得貌似严密的制度设计形同虚设。于是,各种投诉渠道全方位覆盖、各级主管部门严抓共管的语境下,高校乱收费依旧高调地、频繁地、毫无顾忌地收取着。教育主管者,漠视着一切而无动于衷,原本的“纠偏者”俨然成为“围观者”;原本的“惩戒力量”,因为懒于“启动”而化作逆向激励。所谓治理失效概莫如是!
倘若,李让恒只代表他自己,公众一阵炮轰之后自可偃旗息鼓。但鉴于乱象纷繁,又有谁能保证,李“主任”身后,没有一批理念一致、行为相似的同道呢?公众早已无法区分,所谓“雷人雷语”到底是昏庸之辈的无心之失,还是特定利益群体共同抱守的、普遍的“隐性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