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行动,集聚共抗危机的力量
(2011-07-27 00:33: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在详实、明晰的信息说明之后,一场影响颇大的抢水风波慢慢平息。
很多时候,事故本身多半贻害有限,而由之衍生的种种恐惧与谣传反倒可怕。涪江污染事件中,事态的演进再次应验了上述逻辑。在权威信息发布之前,当地民众的认知、行为已然发生了一种程度的偏差。于是,我们看到,应急购水几陷疯狂,以至各卖场成品水被席卷一空;事态影响被放大失实,甚至“自来水停半个月”一类的消息不胫而走……
而事实上,根据披露的消息,此次“水污染”远不若传言中那么严峻。一方面,依据专业检测数据,受染的涪江水依旧可以满足洗澡、洗衣等生活需要。故而,不惜代价购买成品水毫无必要;另一方面,为满足基本饮用水需要,职能部门已然采取了诸多富于成效的举措。其中包括,组织调度成品水、打击囤积居奇以及对9大小区集中送水。在一系列高效应急反应之后,水污染的现实危害已被控制在最小范围。
所幸,最短时间内,污染事件的影响被降至最低;而与之同时,当地政府负责、透明的沟通姿态,也迅速抚平了民众心底那份隐隐的不安。也许,市民的反应,最能展现职能部门坦诚相告的善果:“开始说得好悬哦,只是暂时不能饮用,原来是这样,放心了!”听了广播、看过电视的同先生,终于放下了那颗高悬的心;“平时,哪家哪户饮用的不是桶装水?只要能洗澡,能洗衣,只是做饭用桶装水,还是能够承受和坚持。”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当地居民王先生同样可谓淡定。
须知,并非每一次危机,都可迅速得以平复。而在绵阳,涪江污染引发恐慌,确乎只是短命的风波。昨日下午,在涪江水质受污传言后,尚有部分市民疯狂“抢水”;但在昨晚,几乎所有市民已能平静面对此次事件。社会情绪急速转化的背后,不难窥得“透明政府”的巨大作用——将真实信息告知民众,且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实现真相传递的全覆盖。试想,若不幸选择遮遮掩掩、歪曲拖延的“暗箱式”危机公关路线,事态又会走向何种不可收拾之境地?
危机面前,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实乃扭转事态的关键所在。若对话不畅、沟通不力,职能部门和市民大众难免“各行其道”,继而看似共抗危机实则相互制肘。然而,涪江水污染事件中,由于有关部门充分满足了民众知情诉求,使得市民不仅有序配合了政府行动,且主动转化为危机处置的正面力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众多绵阳居民通过微博,传递真相、号召理性!
有序、积极的市民行动,历来是消解危情的前提因素。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失序、扭曲的民间回应,亦是加剧危机的致命诱因。同一种力量,取其正面抑或反面,极大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开明程度与对话技艺。透明,是理性行政伦理的核心所在,更是引导民间情绪归于正轨的基础。危机或许不可预期、不可彻防,但危机引发的负面印象,却可因涉事部门的高透明度得获逆转。在绵阳,应对涪江水污染,已然超越了政府任务范畴,而转化为自发的全民性共识——不仅目的上一致,且抗危机行动也高度协调。
民众并非只是危机的受害者,很多时候他们也是逆转危机的最强大力量。重要的是,以透明、负责的政府行动,驱除怨气、谋求理解乃至集聚民力共应事态。在此方面,绵阳应对水污染的种种动作,不啻是一个可堪复制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