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垃圾侵“城”与敬畏感流失

(2011-06-09 17:53:54)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英国人威廉·林赛十年前在雁栖镇建立长城环保组织,吸纳6名当地村民作为环保员,定期到长城上捡拾垃圾。威廉和环保员们以及他们所请志愿者十余年来捡拾的垃圾已达数千公斤。然而,威廉日前调查显示,随处丢弃垃圾的游客仍占百分之七十五。(69日《北京日报》)

对比式的反思,往往尤能令国人汗颜。一面是乱扔垃圾的游人,一面是自发清理的英国友人,身份、行为的组合堪称离奇。作为本民族的珍贵遗产,长城竟一次次被自己人侮辱。前赴后继的观光客,总不忘留下堆积如山的垃圾。继而,象征文明的古老城砖,最为坦诚地展露了国民性格的不堪一面。比照先人的耀眼成就,今人畸形的道德习惯更显堪忧。

长城之上,不同群体的行为差异何其之大。乱扔垃圾者、自发清理者,俨然可作善恶标尺的两端。在此情境下,对于国民素质,又有人发出了痛心疾首的嗟叹。试想,文明普及运动持续至今,一直居高不下的“乱扔率”,怎能不令人失望?任凭提示牌如何措辞高妙、任凭宣称劝导如何声势浩大。一旦有垃圾,国人还是想扔就仍,随时随地、随心所欲。

乱扔垃圾,无疑是一种极恶的生活品性。且,这绝非是环保意识欠缺、个体修养不够那么简单。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公共场合与私人空间,国人的行为举止往往相差悬殊。长城上劣迹斑斑的某人,回到家难保不是井井有条之辈。很多人眼中,唯有自己的小小角落才真正值得维护,而长城等所谓“民族财产”不过是花钱游乐的景点。对生活共同体缺乏真心认同,只以狡黠的市侩逻辑算计得失,继而公德当然迟迟无法发育壮大。

威廉·林赛所以自发捡拾垃圾,实是因为他对人类共有的文明充满敬畏。跳出狭隘的市井盘算,每个人都该意识到,保持长城的洁净与尊严,亦是捍卫我们的荣耀和自豪。遗憾的是,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部分国人已然习惯视种种古迹为“享受的对象”。在他们看来,既然掏钱就该最大限度回本——“我付了钱,其中含有清洁费,故而有理由乱扔垃圾”。有鉴于收费不菲,参观游玩竟萌生了一股“赌气”、“施虐”的意味。

长城上随手丢弃的垃圾,不仅映射了一些游人劣根发作,也反证出部分文化符号凝聚力下降。若一个遗迹被普遍尊重,很难想象它会遭遇如此粗野、轻佻的对待。过度的商业运作,使得长城渐渐沦为吸金的工具。甚至,年久失修、墙面坍塌,也未能获得及时而必要的修葺。作为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尚且不曾对其表现出足够珍视,那么又怎能奢望民众做得更好?

面对游客的粗鄙,长城固然有理由哭泣。但是,文化敬畏感不会莫名流失。需要回答的是,到底是怎样一种力量,使得乱扔垃圾者心底毫无内疚可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