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书科长”的卖傻与真傻
(2011-04-27 17:44: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武安钢铁调查——难回答的钢铁产能问题”。当地发改局官员面对记者询问钢铁产能的问题,先是无言以对,再答非所问,不管记者怎么问,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并多次表示“不讲了”。(4月27日《新京报》)
马科长化身“背书帝”,几分钟采访下来怎一个“惨”字了得。答非所问、语无伦次、顾左右而言他,真乃十足一搞笑角色。你跟他问产能,他向你炫“历史”、扯“战略”。何其令人无语!不得不信,有一类官员,在镜头前便莫名紧张,接受采访就难以克制“低智”。那么,到底是“心虚有愧”,抑或“少见世面”,造成了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问一答?
采访者大有来头且“来者不善”,马科长想必压力很大。央视记者大老远跑一趟,当然不是“背背材料”就可打发。故事背景是,记者当时正调查武安违规小钢厂,为了解情况而找到马科长。在此情境下,回答提问当然不可能“有一说一”。谁都知道,出言稍有不慎,就难免被套出真相、落下话柄。马科长,搞笑夹着卖傻,全然不顾形象,但求避开媒体“兴师问罪”之锋芒。除此,藉“背背材料”顺带标榜下“自身业绩”更是再好不过。
作为负责官员,马科长当真不了解“产能数据”?昏庸至此,真乃不可想象!要知道,他可是对照问题提纲,准备了好几个小时!或许,与其说是“不懂”,不如理解为“不说”。台面上的“滑稽戏”,幕后多半是“履职不力、监管失责”,甚或有“权力腐败”相伴左右。“产能问题”所以难答,是因为一旦如实“交代”,记者就可证实“违规钢厂”之盛!由此,相关职能者注定难逃“不作为”的指控!
似乎,在马科长们看来,“不配合、不回答”媒体就无从知晓真相。较之镜头前的“傻言傻语”,此类一厢情愿的逻辑才可谓“真傻”。难道回答含糊其辞,记者就无从打探“产能”?难道“产能不明”,记者就无法展现乱象?某些官员,显然对媒体专业调查能力太过低估。事实上,任何负责任的舆论监督力量,都不会因为有人“耍宝卖傻”,就轻易放弃对真相的求索。那些“畏畏缩缩”、“滑稽搞笑”的回答,只会成为另一条充满喜感的“负面报道”。
面对媒体监督,太多职能者的应对套路如出一辙:能瞒则瞒,瞒不过则美化,再不行就装傻充愣。当记者一再追问马科长,他仍旧下意识狂唱“材料”上的“美词高调”。如此这般,不仅避开了质疑,且不失时机做了回“形象推广”。虽然诙谐,却何尝不是“心虚之徒”金蝉脱壳的狡黠伎俩。只是,“违规问题”终究不会被“昏言昏语”湮没。一切或有意或无意的“表演”,所起效果唯有欲盖弥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