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囚徒”怎担授业大任
(2011-04-06 17:04: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并对研究生提出要求,“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对此,多数网民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4月6日《天府早报》)
以财富论成败,此类论调并不鲜见。尽管,世道人心在拜金之路上狂奔已久。但为人师者,总该有点超脱世俗的高姿态才是。董藩之失,在于将隐而不宣的“价值信仰”公开叫卖,并摆出不容置喙、手握真理的架势。既如此,招致口水与砖块,注定成为必然结局。有时,“坦诚”与“恶俗”仅是一线之差。区别就在于,发声者能否平衡“身份责任”与“表达自由”。
试想,若董藩式“高论”,出自一位市井小民之口。则多半只会博来围观者会心一笑,谁也不会跟朴素的“市侩哲学”较真。甚至,听者或许会觉得,这份直白坦诚得可爱。但事实上,“40岁没4000万不要见我”,是董藩、一位大学教授说的。话语出处不同,便是另一番考量了!大学师者,义务在于“传授专业技能”、“灌输核心价值”。但须知,“金钱至上论”仅是亚文化的一支,将其强加给学生无疑有失偏颇。大学生,本是最可能“仰望星空”的群体,董藩偏把人家往“捞钱求富”的俗途上逼,活该挨批!
当全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单一、世俗,那么长此以往多半会丧失创造力与归属感。而大学一大职能便是,为天真烂漫的学子提供庇护之所。众多杰出的思想成就、文艺精华,皆发端于文化多元的大学校园。没有唯一、绝对的成功标准,之后“小道独行者”才有勇气执着前进。而今,此间却是另一番景象!董藩们,对着研究生“滔滔不绝”,叫嚣“没钱别说是我学生”。由此,象牙塔的梦想,难免变得灰暗而狭隘。所以批判董藩,不仅是忌惮“拜金潮”攻陷校园,亦是担忧此风成势致使学生不敢追梦。
诡谲的是,董藩之论竟也有不少拥趸。似乎,“金钱的激励功能”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原谅一位教授的失言与失态。诚然,对财富的永恒追求,是人类福利进步和个体命运改善的源动力之一。但,据此便为金钱“俘获”,长远看来终究代价沉重。董藩辩解道,“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幸福指数,历来不单独取决于“经济维度”。拿“金钱激励”大做文章,而全然不谈其负面效应,未免是选择性“健忘”?人人惦记“四千万”的社会,难道不会陷入精神贫瘠、人性沦落之境?
大学当远离铜臭!也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起码不该容忍某个“金钱囚徒”恣意妄语。需要厘清的是,“成功标准”千千万,财富不过是最为肤浅的一条。赤裸裸的功利,只会量产冰冷的生财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