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耳的童言,崩塌的师权
(2010-12-02 18:16: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湖南省娄底市一中英语老师谭胜军在教室给学生下跪之事引发关注。谭老师称下跪向学生认错,是为了感动学生,并不是网络上所流传的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惹事学生则说,老师应该列入服务行业,学生就是上帝,是来享受服务的。(12月2日《新京报》)
似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乖张学生背后终究没有那个“李刚”。即便如此,此事仍旧具备围观价值。一来,老师当堂下跪、声泪俱下太过悲情;二者,学生叫嚣“来学校就是享受服务”太过刺耳。彼时彼地,是一副怎样的场景?施教者抛却尊严,只为唤起班上正气;犯错者漫不经心,执拗得大义凛然。角色俨然发生了倒置,应然与实然之间,横亘着不可弥合的裂痕。
自不必跟“刺头学生”较真,舆论批其如何无理、如何放肆,无异于替师尽责、抢师饭碗。此事虽然气愤却终究并非大恶,故浩荡民意对着一个少年不依不饶稍不厚道。尽管如此,那句“惊世童言”却颇有探讨必要。“教师的职业属性”、“师生的现实关系”,凡此种种皆是亟待厘清的问题。“老师应列入服务行业”?对也不对!诚然,教师以提供教育服务安身立命。但据此,就视之为“服务业从业者”,无疑有矮化之嫌。毕竟,信奉“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职业”也大有人在嘛。“学生就是上帝”?除非全社会都承认,学校本是售卖知识与文凭的大卖场!
那位学生虽然自我意识充溢,实则强势得毫无道理。谭胜军惊天一跪,固然煽情却注定很傻很天真。认错虽极其震撼,想必也无力唤醒正气、求得谅解。表面看来此举收效良好,“学生大声声援、短信问候”,温情脉脉、一派和谐。但,事态趋好背后是一种分化:原来认可老师的,深化了固有认知,并以更直白方式表达情感;原本对抗老师的,收敛了外在锋芒,以沉默隐匿于主流意见之外。通过“下跪”,让顽劣学生“改过自新”,无异于传说奢望。甚至,此举加剧了学生间的隔阂。由于一部分人更加倾向老师,另一部分人难免强化抵触。
基于职业要求,教师理应约束情感、慎言慎行。即便谭老师自觉有错,非下跪不能彻澄心迹,也应考虑可能的负效应。不可否认,个人形象改善有助于维护师生融洽。但,教育本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老师与学生都在既有规则内完成各自角色扮演。相较于“规则”,个人魅力影响有限。当下现实是,师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无一例外异化为“分数的囚徒”。教师以高分为要求,而忽略学生个体发展,难免造成二者关系紧张。在此前提下,任何情绪化的沟通企图,都经不住时间与体制的考验。谭胜军所畏惧的那种冷漠,不久之后未尝不会“复活”。
当学生公然叫嚷,“老师应该列入服务行业”,无疑昭示着师权发生了尴尬崩塌。历史流转,“授业者”演化为“教育者”,师者的道德光环悄然褪尽。继而,“教育者”无奈成为“考试培训师”,敬畏感与神圣感荡然无存。直至今日,学生自诩上帝、老师跪地哭诉,一个时代的教育荒唐显露无遗。尽管童言无忌,但又有谁自信,而今的学校不是以“金钱”赎买“应试术”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