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挂职美国”的虚妄与困境

(2010-11-23 18:16:55)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昨天,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据介绍,此前东城干部国外挂职的主要目的地是韩国,今后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此外,东城区每年为人才“投资”将不少于5000万元,七成以上的国企领导将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并将加大公务员考核日常工作业绩的权重。(11月23日《北京晨报》)

公款出国,总能刺激民众敏感神经。之于“海外挂职”,官民双方终未能达成共识。一方面,职能部门极尽鼓吹,“出国学习”俨然成为自我升华的不二之选。另一方面,公共舆论忧虑难消,对此举效率与意义深感怀疑。当事方兴高采烈、围观者忧心忡忡,情绪对立如此泾渭分明。即便质疑不断,民众吁求却已露疲态。沉浸于乐观自信之中,已然认定美好前景,决策者又怎会轻易改变初衷?

基于税痛感,民众对公共财政支出,天然具有严格效率诉求。联想到“考察变旅游”的不堪案例,人们有理由质疑此番“挂职”会否重蹈覆辙?遗憾的是,在东城区“人才战略规划”中,我们没能看到太多预防性制度设计。“海外挂职”貌似新奇,但本质与“出国学习”并无二致。甚至,从前那种宽松的监督、失效的考核,都一以贯之得以承袭。东城区试图沿用现有的、饱受诟病的培养模式,唯一区别只是创新了操作手法。如此“保药换汤”,即便不纠罔顾民意之恶,也算是决策智慧贫瘠了吧。

“海外挂职”所以鲜被看好,同样有其自身原因。所谓政府管理,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公职部门的履职方式,根植于特定阶层结构、大众心理、群体文化,而不由政府力量单独决定。作为社会系统固有部分,公权机构深刻为外力所影响和塑造。美国的治理方式,只有施于美利坚的土地上,方才最为有效。东城区一掷万金,或许注定徒劳。官员挂职归来,纵使学有所成亦难免学无所用。因为,东城不是美国——这里的百姓,与美国民众相差甚远;这里信奉人情关系,远多于恪守法律规则;这里官僚体系发达,机构冗余而效率低下……

只有一种情况,海外挂职才可真正发挥作用:将习得的彼岸经验,作为制度变革的启动力量。现实语境下,上述设想显然难于实践。那么,如果仅仅为了“装点门面”而追求“先进经验”,斥巨资“挂职”便难于摆脱“叶公好龙”之嫌。诚然,如东城区某负责人所言,“干部急需扩大国际化视野”。但,“视野”本身价值有限,只有当其转化为行动力方可实现善治。而问题是,若既有体制不改,所谓“视野”不外乎两种结局:或被平庸的官僚科层制逆淘汰,或侥幸残存却无力产生现实效益。

不惜万金挂职海外,却不知如何以“经验”置换“价值”。这,似是一桩只顾投资、不谈收益的“高尚”买卖。人才培养,敢于投资固然可歌可泣。但,缺乏明确定位的前提下。只凭“扩大国际视野”的空洞口号就情绪激昂,仍旧难免给人一种“人傻钱多”的观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