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下不会反抗的学生
(2010-11-03 17:43: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10月28日,安徽省无为县一小学老师,因儿子在班上丢失了眼镜,罚全班学生跪讲台,还用长尺打了学生。通过家长的举报,目前学校已经对这位班主任做出了处理,这名体罚学生的老师被要求停职反省。(11月3日《京华时报》)
跪着学生的讲台,施暴而断的长尺,诉说无为一所小学曾经的一幕。全班学生,因为一副眼镜付出了尊严与疼痛的代价。愤怒演绎为残暴,所谓班主任俨然与暴徒无异。或许是气急败坏、或许是性格缺陷,老师的所作所为让人瞠目结舌。为给儿子找回眼镜,竟摆出“严刑拷打”的阵势。莫须有的怀疑之下,学生不幸成了迁怒与发泄的对象。
无疑,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多数教师依旧是可亲可爱的“园丁”。这所小学的悲剧,大可理解为一位低素质从业者“造次”。现实语境下,明目张胆的体罚永远是低概率事件。只是,大势向好并不意味高枕无忧。问题之关键是,公众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出现一位“暴徒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施暴、给学生造成何种伤害?我们同样不得而知!管理的困境难以回避——无论监管如何严格、培训如何到位,依旧不能排除特定个体行恶。
尽管恶性体罚甚少发生,但任何人都无法确保子女不被施暴。有鉴于课室内学生多而集中,一旦教师逞恶后果不堪设想。无为这场体罚风波,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提示全社会反思规避“课堂风险”的有效路径。于此,似乎太多办法可以奏效:学校加强雇员审核、开展师德法律教育、对违规教师严格惩戒……事实上,类似措施一直被广泛采用。但,即便上述方面尽善尽美,仍无法杜绝教师“即时性格失稳”而施暴。只需一个“导线”,师者便可成为暴徒。
诚然,对教师的职业化训练务需长久展开。与之相较,唤醒学生“自救”能力或许更为迫切。回顾这场体罚,一些显而易见的滑稽如此刺眼。全班数十人,居然无一例外遵从了老师的下跪命令;被长尺抽打,竟然不会拒绝、不会逃离、不会呼救。学生们,第一时间忍受了班主任纵恶,其后才通过家长这个“中介”将丑闻反应给了学校!他们如此之乖,以至逆来顺受、毫不反抗。而正是甘于受难的姿态,助长了教师体罚的底气与气焰。一种犬儒式呆滞,丝毫没有维权、抗争意识,让民众莫名同情而失望。
学生们自然无辜,他们同样是受害者,而不应成为指责对象。教育的失败,不仅在于没能将施暴教师隔于课堂之外,更在于没能培养出独立、自爱、勇敢的学生气质。长久以来,教育者总是强调“尊师”鼓励“听话”,而忽略权利精神、反抗意识的灌输。于是,“师权”绝对化,渐渐固化为“威权”。即便体罚,也激不起学生早已褪尽的“自我意识”。他们,在班级大集体里,经过长期驯化,整齐划一地选择了服从。
这种选择性、片面的权利教育,先天畸形而贻害深远。短期看来,学生因之失去了,及时反抗教师暴力而自保避险的能力。长期而言,学校正培养着一个时代的阿Q,或是未来的叛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