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逝的麦子
(2010-05-27 18:06: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泉西村即将要收获的300亩麦子已被当地镇政府强行铲平建房,村民表示,“政府为啥不能推迟几天呢,马上就要收获的麦子就这样看着毁坏多疼人。”政府一官员回应称,“上级领导要求我们明年5月份就要建好上房”,故时间非常紧张。(5月27日中国新闻网)
考虑到耕作之辛劳,临近收获而一切化为泡影注定让人遗憾。铲车太过匆匆,决然不顾十天之后麦子就可收割。农民太过无奈,无力逆转事实,只得日夜看守残存的田地。百人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场面之大直把村民“吓晕”。狼藉的田地上,一群人为建房而挥汗;田埂之外,另一群人正为生计而揪心;更远的地方,公众以愤怒与悲悯体知了这场是非纠葛。
总是追问,为什么是铲平而不是收割?为什么等不及那十几天?没有任何论据,可以支持当地政府的这种急切。固有的文化语境里,我们对庄稼一直有着难舍之情节。从农耕时代起,任何践踏庄稼的行为都被归为反道德一类,更莫论临近收割而毁了收成。300亩麦田被铲,之所以让人心痛异常。并不仅仅在于现实的损失,而在于此举本身就背离传统。庄稼从来都不同于一般财产,它承载了更多尊重与文化涵义。历来,非万不得已而不毁稻麦。但如今,贾汪镇政府正做着相反的事情。以无比急迫的姿态毁田铲麦,剥夺农民收益同时,也将自身置于道德上的理亏方。
冒大不韪之举,必然有个义正词严的理由。之于毁麦,镇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上级领导要求明年5月份就要建好上房,时间那么紧”。这般迫不及待,原来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如此熟悉的理由,其后依旧是“有上无下”的官场逻辑。但,需要厘清的是,所谓“上级要求”并不足以支撑“下级”行动的道德合法性。这本就是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理解为避责之词或许更为恰当。任何施政群体,都必须基于民众利益诉求履职,这是起码的权力品质。只要村民合法权益遭损,“毁麦”便注定了正义性流失。
无意继续追问当地政府的决策考量,公众更加关心村民利益得到多大程度补偿。官方的说法照旧那么美好,“我们手续合法,按照条文执行,有关补偿费已经赔付”——貌似是村民在无理取闹了,既已收钱怎么还念叨那点麦子呢?只是,公众始终不能相信当地官员的一面之词。很难想像,那么多村民会“集体耍赖”。补偿协议是否存在?赔付行为真的已经实行?仍旧云遮雾绕。更深层次言,即使存在这样的协议,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订的?村民享有了完全的议价权吗?谈判是否公平?非彻底回应上述疑问,当地政府不能自证清白。
“毁麦”行为本身就处于道德维度之弱势,如果当地政府连前提性程序正义都证明不了,则理应接受归责。那些早逝的麦子,至少昭示了基层官民之间对话机制的失灵。这本是场可以避免的闹剧,前提是政府提供足够信息,且将村民意愿纳入施政考量。不幸的是,上述的“和谐”我们没有看到。有的只是麦田的狼藉,以及这之后的泪与恨、暧昧与纠结。
http://www.xxcb.com.cn/show.asp?id=1030700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6063682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0/05/28/2540@5749379.htm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0-05/29/content_242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