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培训与方式创新
(2010-05-18 19:07: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日前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2010年项目的通知》。(5月18日《新京报》)
出去走走自然必要,关门办教育,难免固步自封而不得要领。不可否认西方高等教育的巨大优势,其不仅是现代学术源流,也是大学制度的发端。历史上大师辈出,现如今依旧新星璀璨。对比之,吾国大学实在晦暗得很。差距如此之大,自当迎头赶上。海外培训,当然是为了“师夷长技”,至于其后能不能“自强”,就另当别论了。
百余人的出国队伍,让很多人心神不宁。海外培训、出国考察云云,历来名声不佳。基于印象化判断,民众很容易将其与公款旅游挂钩。如今领导们尚国门未出,公众已然炮轰腐败。诚然,此等忧虑不无道理,但并不足以构成反对海外培训的充分条件。且不说这种思维带“有罪推定”之嫌,为预防腐败而阻止出国本身就很滑稽。海外培训,价值与必要性毋庸置疑。即使果真涉及公款私用,也应诉诸事后的纠错与惩戒机制解决。
任何一个思进的民族,都定然主动汲取异质文化精粹。困顿不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更该向西方求教。海外培训之类,理应不存在该与不该的争论,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值与不值”的问题。从以往经验看,出国培训性价比极低。“学习”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国内大学有太多起色;赴外官员一批又一批,却不见一套取人之长且能补己之短的系统理论。效率低若此,难道还不该反思吗?
以“人次”填补“低效”显然没有意义,无非重复昨天的失败而已。首要的是革新出国学习模式,其后才有希望真正学到点海外经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重构科学的人员选拔规则与学习效果测度体系。过往,名额的分配历来基于“推荐”。高校行政化泛滥成灾,往往是官高者得此良机。由此,在最初环节效率就开始流失。
事实上,参加培训这事还真不是官大就可以做好的。之于有限名额的分配,同样该引入竞争机制——自愿申请、公开辩论、投票公选。这之后选出有志有能者,方才更具学习力。另外,对学习效果也应有更严苛的评估体系。培训归来,总要交点成果吧。笔者建议,回国之日每个“学员”都在大众媒介刊出自己的“报告”。内容不仅包括所见所感,更要有切合实际的改进建议。之后,由公众评判这份“报告”的价值,据此决定经费报销比例。
出国培训,固然是大学求变的有效路径,但同样要考虑“费效比”问题。“理由正当”而“事实低效”的海外学习,只能让民众再一次失望。出国成效几何,取决于培训模式的变革程度。除此,尝试开拓更多求学西方的有效路径:可以考虑吸纳西方专业人才和更多留学生,投入这场吾国高校之自赎与自新。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5/19/content_3238461.htm
http://www.ynet.com/attachment.db?65855163 河北青年报 5.19
http://www.citygf.com/szb/html/2010-05/19/content_184701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