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坚挺务须釜底抽薪
(2010-05-17 17:54: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新“国十条”出台一个月来,各地楼市陷入观望,成交量锐减,部分城市楼市成交量出现多达六成的降幅。消费者对房价下跌预期增强,观望氛围越来越浓。虽然楼市的销售拐点已然出现,但成交均价仍然坚挺,甚至还有不少楼盘不降反升,逆市提价。(5月17日中国新闻网)
依据记者调查,“国十条”满月之际,各大城市房价并未出现大幅跳水。非但如此,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楼盘反倒逆市提价。局面至此,显然难言乐观。不仅民众买房梦依旧遥遥无期,国家的调控目标也未能实现。成交量锐减,而房价继续上扬,对比之下更显公众之无奈与无力。
楼市新政,如今已到达一个节点,购房者与开发商心理博弈愈演愈烈。观望情绪弥漫,成交萎缩势所难免。遗憾之处在于,低成交率未能转化为房价回调。解释其中的诡谲,首先要考虑到调控的传导时差。新一轮调控虽然凌厉,但同样不能避免政策滞后效应。这便注定了,对房价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随着后续手段跟进,调控进入深水区之时,楼市才会按照政策设定的轨道发展。
除此,应该意识到开发商的“回应动作”,正延长着调控的滞后效应。上一轮上涨周期内,得益于天量信贷,开发商具备了殷实的资金储备。面对来势汹汹的“新政”,他们并不存在清盘变现的压力。由此,不吝“捂盘惜售”对抗调控。事实上,楼市起起伏伏,房产商早已具备了相当抗压能力。每当政策环境对己不力,往往通过“公关游说”与“反调控”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
“房价”与“销量”冷热不均,固然是让人尴尬的现实。若要达成既定“降温目标”,务须祭出更有力的政策工具。调控效果几何,地方政府贯彻政策的力度至关重要。从已有信息看,很多城市正以“特殊城情”消解调控强度。例如,广州国土房管局负责人近期就表示不会出台限购多套房的严厉政策,理由是“每个城市有不同情况”。本来雷霆万钧的调控,到了地方便成了“清风拂面”,由此房价有什么理由不坚挺?
当务之急,是将地方政府与房产商进行利益切割。这之后,调控政策才能真正具备执行力。完善制度安排,规束卖地财政之滥觞。同时,通过税收杠杆打压住房的“投资属性”,还原其“居住属性本位”。一方面,力推公租房、经适房等民生房建设,藉此分流“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对私企扶持力度,从而将楼市中的游资热钱引入实体经济。
随着后续调控政策出台,房价必会出现可期的下调。“销少价高”的楼市,定然不会存在太久。但即使销量与房价同降,也远不值得欢呼而喝。能否借此轮“新政”让楼市步入健康轨道才是核心!是扬汤止沸抑或釜底抽薪?这决定了楼市是否会步入下一个疯涨周期。
http://epaper.lnd.com.cn/html/sdsb/20100518/sdsb457150.html
http://www.cb-h.com/news/sbsp/2010/520/1052072H775D0ABD92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