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开封市择校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择校费也是越收越高,并且屡禁不止,有学校教室甚至空出一半。分析称,择校的存在既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又给掌握教育资源的部门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和权利。因此教育资源均衡化步履维艰。(12月22日东方网)
“择校费”扮演的角色一直颇为吊诡。一方面,无论官方还是民众都对其嗤之以鼻进而口诛笔伐。主流基调将它归为教育不公的衍生物,矛头所向唯除之而后快;另一方面,饱受口水与砖块的“择校费”生命力异常顽强。择校之风不仅未散,且大有越刮越猛之势。致命的是,不管官方还是民众层面,都未流露出杜绝“择校”的足够动力:各有各的小心思,家长们想着交点钱换来子女更宽的升学通道;地方教育部门算盘也倍儿精,借择校一费“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和权利”。
在这样一个契约社会,“择校”的玩法无疑违背了游戏规则。既然“按分录取”、“就近入学”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原则,那么理论上就不该有所谓“择校”,至少公立学校是不应容忍花钱“买票入场”的。问题是,如今,相当多名校不仅事实上出售着“入学资格”,且卖得很贵、卖得很好。
个中原因,固然可以从“重点中学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角度考量。诚然这些都是根源,但现实中多方获利的状况,才是直接煽起择校风的那把“蒲扇”。名校、教育管理者、某些公众群体都在择校中分一杯羹。利益攸关方在此事上达成了特定默契,共同消解了社会的公共规则。
教育,始终是个不适合推向市场的领域。将名校的“入学资格”如商品般进行贩卖,是以市场化思维冲淡了教育的公共事业属性。有限的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相对公平的方式还是分数。除此以外,其他一切渠道都是背离公共契约的。“交费择校”所以能久盛不衰,直接原因有二:一来,教育领域简单的产业化进程,使得市场式的交易思维根植人心。主管者不仅没有适时纠正,而且很多时候渔利其中。再者,大众圈子依旧没有发展出一个完全意义上基于规则的、成熟的现代模式。这表现为小众突破规则的种种行为,得到了纵容甚至默许。就“择校”言,尽管谁都知道这是不正当收费,却始终没有形成集中且持续的言论反对声浪。因为潜意识里,我们多假定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择校”的受益方,而非从社会公义角度出发确定立场。
长远看来,根除择校之弊必得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而这一切是需要时间的。短期来看,还教育以公共事业之属性,强调政府主导性、严格监管至关重要。除此,公众务须超脱那种“市井的狡黠”,基于教育长远计。放弃对“择校”的那点幻想,继而以理性的公民表达促其退居历史的后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