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沉默的螺旋”产生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一枝独秀的时代,这就注定了有其历史局限性。在新媒介强势崛起的今天,“沉默的螺旋”发挥作用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看来,该理论的成立基于如下几个前提条件:人的心理中从众行为和趋同心理的必然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营造意见气候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小众没有足够的沟通与联合渠道。而在网络时代,以上各个前提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
首先,伴随网络而来的天量信息与便捷沟通途径,使社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从众与趋同心理。这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网络社区和论坛,比如“天涯”,每天数以万计的网友在上面发帖、跟帖。这种看似喧嚣、无序的公共讨论却能很好地保护个体的“本我”意识。原因很简单,网上种种争论虽然浮躁甚至夹杂着谩骂和发泄,但是有一个关键性优点,即不会形成话语垄断。而传统媒介当道的时代,话语权往往掌握在精英阶层手里,报刊传递的都是权威观点。其后果就是小众的观点被屏蔽,这之后才有从众与趋同。类似“天涯”这样的社区里,网友具有独立的意见表达通道,与其他人处于平等的互动状态,屈从大众的可能性自然小了很多。
其次,虽然如今传媒市场中传统媒介仍占优势地位,但是其控制力已不是“决定性的”了。报纸的观点经常被质疑,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诸如专家所谓“中药低价影响自身发展”、“房价上涨源自丈母娘需求”、“教育乱收费已经消失”等等高论都率先在报纸登出,其后在网上招致排山倒海的呛声。网络成功将报纸倒逼进入网民的思维路径。由此看来,当今,在意见气候的建构中网络至少是重要一环,说它极其重要也不为过。“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重要的条件,因为网络时代的来临不复存在。
另外网络时代赋予了小众与观点接近者联合的方便途径。著名的小众网站“豆瓣”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它集合了太多的非主流人群。他们隐身于各个豆瓣小组中,共享心照不宣的感受。这样的大环境下,诺埃勒-诺依曼所宣扬的那种“由于被大众排斥而产生的孤独感”被极大地消解。
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的立论之土壤结构与成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对应,这个理论本身的解释性进一步有限,“螺旋”的断裂是时代的必然。
(此为09年暨大传播学课程作业,凡暨大的孩子就不要参考了,以免撞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