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压抑与美学——《琐事烦心》影评
(2009-11-21 14:55:33)| 分类: My影评 |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比较闷的电影,如它的名字般让人“烦心”。开头的十几分钟里,莫名其妙叙述了不同人经历的不同事情。犹如一块剪贴画,把一个个碎片粘合在一起。直到后来才知道,电影中的几个人物原来是一家人——一个有点冷漠和隔阂的大家庭。家庭成员有着两个共性:被困于烦心的琐事、收到Konraad宣称要结束生命的信件。这两个共性可以称之为本片的线索,得益于它们,我能够顶着烦躁把此片看完。
此片显然不同于商业片那种鸿篇巨制,没有悬疑片引人入胜,没有爱情片浪漫温馨。当然战争片的激情、文艺片的哲思也与本片无缘,但无可否认这是一部获奖无数的电影,影评家褒扬的杰作。就风格而言,《琐事烦心》就相当于一个老妇人毫无思路地絮叨着家庭的琐事,没有逻辑,让人疑惑甚至抓狂。导演似乎刻意一步步勾起你的烦躁,让你体会主人公真实的心境。在这之后揭开谜底,直至最后给出一个温情的结局。前与后的抑扬反差,或许就是本片的个性魅力。此可谓“烦躁的压抑美”。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细致地展现了各个角色生活的常态,在色彩与构图上的表现尤其出色。从片头的林木开始,光影的世界便细腻而唯美地展现。坐,立,躺,独角、独白、自白。印象最深一段的即是Eva在公交车上遇见男友的时候,摆动的两节车厢暗合着她的心境,象征着不安与起伏;还有结尾部分,Ernst为Konraad仔细擦拭着身体,Sabine在一旁熨着洁白的衣物。而门外就是远山,且是郁郁葱葱的那种。远处的新绿与近物的纯白,组成了一副构图颇有纵深的图景。生命的逝去总是伴随着新生,这便是这个镜头所要传达的。
全片始终有条不紊地叙述着,甚至有点步履蹒跚。从始至终一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连对白也显得过少了点。给人的感觉是,片中人物都很疲倦,累到不想多说一句话;都很冷漠,懒得有真情的倾诉(哪怕是争吵)。烦心的琐事,有时就是小病小恙。若不适时解决,积压日久其后果必然把人、家庭拖得疲惫不堪。影片中的大家庭之所以貌合神离各怀心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沟通。代际之间甚至同代之间累积了太多误会与偏见,由此产生隔阂。琐事烦心,烦人的不仅仅是事情本身,更是N个琐事之后消耗掉太多的生活热情。导演试图通过这一影片,向人们展示琐碎小事的骇人杀伤力。
实际上本片的题材可谓相当先锋,涉及对安乐死的讨论,引申开去就又回到了关于生命的终极话题了。一个人,能否决定自己的生命完结与否?旁人应不应该干涉个体的生命选择?亲情、伦理与个人的自由意识,某种程度而言是矛盾的。导演完美诠释了这种矛盾,最后以前者让位于后者作结。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未必有着导演一样的价值取向,那到底如何面对这一困境呢?依旧烦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