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烧死”式的情绪宣泄不应放弃思考

(2009-08-13 12:46:13)
标签:

发烧死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昆明苏凤村村民王树坤因斗殴被刑事拘留,19天后死亡。王树坤死亡后,昆明市公安局当晚向媒体发通报称,8月6日,王树坤突然出现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四肢无力症状,被送往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进行救治。8月8日零时30分,王树坤经过抢救无效死亡。

如此,一个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发烧死”便诞生了,并大有爆发式传播的迹象。网民的创造力真的不可忽视,从“躲猫猫”到“发烧死”,云南的看守所成了调侃甚至攻击的对象。可以理解公众对于真相的期待,这样一个有点幽默的死亡理由显然具备了让我们怀疑的特质。只是怀疑归怀疑,定论未出炉的情况下“发烧死”快速走红显然参杂了太多的不合理。“发烧死”本身就包含了公众的一种预判,即认定王树坤死亡的背后必然有莫大的隐情甚至冤屈。

网络的无端猜测、怀疑、预判始终是为人诟病的一点。诚然,很多时候汹涌的网络民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真相的出现。但更多的时候,网络民意表现出的是非理性甚至无厘头。反观“发烧死”的流行,起因无非是不合适的地方发生了不应当的事情,至于是意外还是人为公众并不知道。即便如此,明显带有倾向性和讽刺色彩的“发烧死”还是一夜窜红。再一次,网络的理性流失暴露无疑。

“发烧死”、“躲猫猫”或是其他网络语的流行之所以会有这种明显的褒贬趋向,事实上是公众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点。长久以来,公权部门与民间舆论的种种矛盾客观存在。种种令人失望的行政表现累积了太多的公众不信任。网络理所当然的充当了这种不满情绪的发泄平台,而一些偶发事件也就成了宣泄累积情绪的导火索。所谓“发烧死”的潜台词就是不信任情绪的发泄。

这种情绪的发泄可以理解,但是具体到事件上就显得缺乏合理性了。流行语中网络群体表现出的是思考的缺失、从众和狂热。网络成员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庸俗当作有价值的东西。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网民所持有的冲动、缺乏理性、没有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情感,助推了流行语的走红。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勒庞在其名作《乌合之众》中强调“孤独的人群与千人一面已经成为民众形容自己的处境和感受的恰当用语”。勒庞看到并强调了群体中的“扯平”趋势,它要求在受压制的平庸水平上的充分平等。无意于借大师的句子抬高本文的档次,只是先人的断言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得到了验证。对网络语的反思,或许可以归结为群体无意识。

公众应该反思自己在“发烧死”的流行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一个无意识的接受与传播者还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者?借助偶发事件进行情绪宣泄必须适可而止,学会思考之后的民意表达方式才会对公众事件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