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禁炒升学率”怎奈教育市场超强“免疫”

(2009-06-11 21:46:17)
标签:

禁炒升学率

教育市场

应试模式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山东省教育行政部门近日强调,高考考生的成绩将被严格保密,以禁止各地对高考成绩排名,炒作升学率。同时,山东今年继续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更加看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注册录取试点进一步扩大。——6月11日《人民日报》

高考刚过,考生、家长们焦急的等着成绩公布,在这个节点山东出台禁炒升学率的措施可谓颇有预见性。升学率的炒作当然要抵制,往年各高中为了拉拢生源大肆渲染应届考生成绩的壮观场景的确让耳根很不清净。应该说山东的这一措施看到了以往的弊端并试图改变。然而一纸禁令又有多少现实意义呢?笔者看来这只是文件规章中的一厢情愿,实践起来未必有设想的那么美好。

这一规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命题,禁炒升学率某种意义上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侵犯。严禁进行高考成绩排名,事实上是向公众隐瞒了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考升学率对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高中时的择校。没有了渠道了解学校的高考成绩,他们又能依照什么数据选择高中呢?按照学校的测评等级?徒有其名的高中是不能送学生进理想大学的。按照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现状?恐怕没人说得清所谓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更缺少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现实生活中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还是看升学率,因为可以说上高中并不是为了所谓自身发展。三年高中学习的现实意义只是三天高考的成绩。如今禁止高考成绩排名了,对初升高的孩子来说也就意味着择校时失去了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禁炒升学率”,这样一个损害百姓知情权的法规本身就是多余。应试教育的大模式下,学校、学生、家长的行为都是自发的一纸禁令什么都不能改变。在高考这一终极目标的驱动下,社会群体的意识状态已经形成积重难返的定势。学生希望应试的好结果,学校就迎合学生的求分心理并围绕考试教学,家长会把子女送到应试教育成功的学校。一种平衡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在现实中运作着。教育也是一种市场,产品就是会考试的学生。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成熟到自成体系拒绝一切外来的干扰。正是在这一顽强的市场免疫力作用下种种的教育法规成为泡影。减负、限制作业、取消重点班等等措施一次次被牢固的教育市场抵制甚至同化。这次对升学率的禁炒令命运可想而知。

在既有应试模式下一切行政层面的努力都是无力的,围绕考试自发而成的一套教育供求市场已经根深蒂固。任何期盼改变教育现状的希冀都不能寄托于文件上的白纸黑字,只有打破围绕考试既成定势的畸形教育供求关系才能有所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