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2022-03-18 08:26:40)分类: 文学评论 |
(此作发表于《中国教育报》《西北电力报》)
据有关资料介绍,凯尔泰斯是一名犹太人。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整个人类社会正处在毁灭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时候,他刚刚十五六岁。并同他的同族兄弟姐妹和长辈们被纳粹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不但亲历了法西斯专制下同胞们遭受到的所有非人的对待,还目睹了法西斯一幕幕惨绝人寰的野蛮暴行。幸运的是,尽管很多兄弟姐妹和长辈都在这里被迫害致死,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战后默默生活在匈牙利。这段经历成了他一生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凯尔泰斯40岁时才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以一个名叫科维斯的14岁少年的眼光来观察、审视、质疑成人世界。对之进行了“善恶对错”的判断,展现出法西斯统治下奥斯维辛集中营惊人的真实,透视出人类精神和肉体普遍经历的一次大劫难,促使人类集体来反省自己的历史,从而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由凯尔泰斯我联想到了福克纳、萧洛霍夫、格拉斯等先后都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位世界知名作家。福克纳经历了美国南方种植园瓦解的过程,写出了《喧哗与骚动》等很多极受“智慧之星”萨特赞赏和推崇的小说。萧洛霍夫经历了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顿河暴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写出了《静静的顿河》这样举世公认的史诗性作品。格拉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写出了但泽三部曲《猫与鼠》、《狗年月》、《铁皮鼓》等巨著……而我国的作家呢?很大一批人曾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浩劫等重大历史事件,可很少有人写出可与上述作家相妣美,且举世公认的宏篇巨著。
文学的本质在于批判。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对历史或现实不分清红皂白的曲意贬损,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真实基础上的一种对“是非善恶”的准确判断、理性剖析。正确的就应该给予肯定,错误的就要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以艺术的正直和力量,来为社会及公众提供一种认知、反思现实和历史的方法、途径。凯尔泰斯、福克纳、萧洛霍夫、格拉斯,都用他们那支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出了历史的真实,从而让我们整个人类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是非对错,树立起共同建造美好生活秩序的理想。
前一篇:灵魂在人世的深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