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成因及防治

标签:
胆结石成因防治 |
分类: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 /
胆结石的成因及防治
胆囊是一个盲袋,它细长而弯曲,胆囊管与胆管相通,胆囊在空腹时,接受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行浓缩,当人们进餐后,浓缩的胆汁进入肠道,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由肝脏分泌产生。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0~2000毫升,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在小肠中与食物混和,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脂肪;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引起胆道疾病,比如形成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
胆结石病即胆道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聚而形成石头导致的疾病。结石可以发生在道的任何部位。
胆石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都是十分常见的疾病,广东地区是高发病区。该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并发症多,并与胆道恶性肿瘤之间存在间接和直接的联系,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健康。
据资料调查,胆石病的患病率,在美国为10%,全国有约2000万胆石患者,每年有50万人行胆囊切除术,诊疗费用达30亿美圆;目前还以每年新增加80万人的速度递增。国内胆石病患病率为5.6%,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达10~20%。
胆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红素和一些金属离子如钙等化学成分组成;胆固醇含量是其化学分类的主要指标,胆固醇含量达90%以上者称纯胆固醇性结石,胆固醇含量高于60%者称为胆固醇性结石,胆固醇含量低于40~45%者称为胆色素结石。按结石的分布部位来看,胆石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后者又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可有泥砂样、颗粒状、桑梓状、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多种形状,有单个或有多个,其化学成分多为胆固醇性结石和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也有部分是由于代谢失衡(如:溶血性贫血、肝硬化、心瓣膜置换术后)所引起的一种纯色素结石(常为多发性有光泽的黑色结石)。
胆管结石可有多边形、长条形、不规则形或铸型无定形等形状,可单发亦可多发,其化学成分多为胆红素结石和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呈暗褐色或红褐色、无光泽常伴有胆道感染,尤其是大肠杆菌的感染;也有部分是由胆囊结石排入到胆总管内的继发性结石,其形状、成分与胆囊结石一致。
成因
1.(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guochunbao_157056625.htm)
【文摘】1987年全国胆石病协作组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查,1995年又有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对中国1983年到1992年胆石病情况在十年间的变化进行细致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是男性的2-2.5倍,发病高峰40-60岁,这些十年来变化不大。但是饮食结构改变对胆结石成分的影响明显:胆结石病人中,饮食中蛋白、脂肪比例上升的多了1倍而多种素菜比例下降的少了1倍,说明蛋白、脂肪摄入量提高、素菜摄入量减少促使胆结石发病。
调查还显示,胆石病病人中合并有胆道蛔虫的,十年前是十年后的7倍,说明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的改变减少了胆结石发病。还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比例十年前工人、职员、农民都差不多,但是十年后,农民中胆囊结石比例提高7倍,工人中增加5倍,职员中增加4倍,说明生活水平提高有利胆囊结石形成。但是胆囊结石在农民中只是胆管结石的2.8倍,工人是10倍,职员是13.4倍,提示不同生活水平对胆结石类型的影响。
胆结石成因的研究结果,虽然还有太多因素不清楚,但基本的机制可以概括为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胆汁酸和磷脂四者比例失衡,在其他众多促成核因子(如粘液糖蛋白、钙离子、-葡萄糖醛酸苷酶等)作用下,胆固醇、胆色素在胆汁中溶解度降低而沉析,加上胆囊和胆管动力障碍、排泄淤滞,终致凝结成石。
胆结石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无定论。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不断有新的观点产生。
经研究证实,胆囊里的结石并不真的是石头。我们现在把胆道系统比作河流,那么将结石比作河流中沉积的泥沙或许会好理解一些(虽然这个比喻不够恰当和全面)。我们可以想象,一条完全纯净的河流中是不会沉积什么泥沙的,而河流通畅 ,就是有微小泥沙也会随着水流走而不会沉积。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水流减慢或堵塞,才会导致泥沙沉积下来。胆汁中的泥沙并不是我们食入的沙子和石头在那里沉积,而主要是由于胆汁成分异常,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含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会沉积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
大量文献指出,胆道系统感染是形成结石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胆道蛔虫所引起的上行性感染。根据国内资料记载,以蛔虫残体或虫卵为结石核心的65%左右。感染后的胆道粘膜的脱落细胞及细菌团亦可成为结石的核心。总之,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胆汁成分的异常改变,胆汁停滞、胆道系统感染,都可能是胆结石的重要成因。
2.胆固醇结石成因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jiwsh_114536349.htm)
【文摘】在正常情况下,脂溶性的胆固醇靠着胆汁酸和磷脂的帮助,能够完全溶解在胆汁中,不会有胆固醇结晶析出。但是,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一定量的胆汁酸和磷脂只能使某一定量的胆固醇溶解。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溶解在胆汁中,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析出的胆固醇结晶相互聚结,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胆固醇结石。
科学家们把胆固醇的含量接近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叫饱和胆汁,而将胆固醇含量超过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称为过饱和胆汁。饱和胆汁和过饱和胆汁的形成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胆固醇结石病人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就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故这些病人的肝胆汁已经具有形成结石的初步条件。
胆汁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胆结石病人的胆汁有胆固醇含量的明显增高,或有胆汁酸和磷脂含量的明显降低。因此,肝脏分泌过多的胆固醇或产生胆汁酸和磷脂过少,均会导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
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一种脂类。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它们以一定的比例组成微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胆汁酸含量减少,出现三种脂类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的胆固醇以脱落细胞、粘液物质为核心,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物质和抗成核物质,二者维持平衡状态。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因而易于成石。
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呢?①长期进食油腻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长期处于饱和状态。②习惯不吃早餐,造成胆汁在胆囊内过分浓缩,潴留时间过长。③慢性胆囊炎,使胆囊壁增厚,进餐后胆囊排空不完全。④某些肠道疾患,如高位肠瘘、短肠综合征、结肠炎等,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池缩小,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细菌感染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感染可以加速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当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①可以引起胆囊壁发炎增厚;②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致使进餐后胆囊胆汁不能完全排入肠道,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延长,胆汁过分浓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③胆汁淤滞;④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囊对胆盐的吸收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呈相对过饱和状态。胆囊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以胆囊内脱落上皮细胞、菌群、粘液蛋白等促成核物质为核心,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发生,除了饮食结构要合理,还应避免胆道感染的发生。
胆固醇结石的产生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西方国家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我国胆固醇结石在城市中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但农村人口仍以胆管内色素结石为主。从理论上讲,凡能造成胆囊胆汁中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者均有可能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供条件。过食油腻、精细食物可以明显增高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从而增加了患胆固醇结石的危险性。动物实验观察,精制淀粉、少纤维食品有明显抑制肝脏分泌胆盐的作用,使胆盐的排出减少,致使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相对过饱和而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空腹亦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由于时间紧张有些人习惯不吃早餐,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空腹时,胆囊处于舒张状态,胆汁潴留在胆囊内,只有在进餐后胆囊才能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起到利胆的作用。空腹可造成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过分浓缩,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对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有一定益处的。因为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可增加胆汁中鹅去氧胆酸的含量,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
胆固醇结石一般都发生在胆囊内。虽然有的病人在胆管内也会发现胆固醇结石,但是这些结石是原先在胆囊内,以后通过胆囊管而进入胆总管的。患了胆固醇结石而将胆囊切除后,尽管从这些病人的肝脏产生的胆汁依然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但是手术后却一般不会在胆管内再产生结石。以上事实表明,胆囊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胆结石的有关专家认为,胆汁中仅仅有胆固醇结晶析出,或者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还不致形成胆固醇结石。析出的胆固醇结晶还必须相互聚结,融合成团,并逐渐增大,才会最终形成结石。结石形成的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日。胆囊是胆汁的储存器,平时胆囊内的胆汁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即使胆囊收缩时,胆囊内的胆汁只有部分排入胆管。于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饱和或过饱和胆汁进入胆囊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析出胆固醇结晶,从而形成结石。如果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受影响时,那就更容易导致结石的产生。如妇女怀孕后,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胆囊的收缩排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孕妇就较易患胆结石。
胆囊粘膜分泌的粘液,对胆结石的形成也被认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粘液就像粘结剂,能将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结石。有的医生提出,通过抑制胆囊粘液分泌的方法,如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来预防胆结石形成的设想。
症状
![胆结石的成因及防治]()
日常保健
运动、保健疗法
按摩穴位
饮食与治疗禁忌
有益的日常饮食
食疗偏方
胆囊是一个盲袋,它细长而弯曲,胆囊管与胆管相通,胆囊在空腹时,接受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行浓缩,当人们进餐后,浓缩的胆汁进入肠道,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由肝脏分泌产生。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0~2000毫升,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在小肠中与食物混和,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脂肪;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引起胆道疾病,比如形成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
胆结石病即胆道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聚而形成石头导致的疾病。结石可以发生在道的任何部位。
胆石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都是十分常见的疾病,广东地区是高发病区。该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并发症多,并与胆道恶性肿瘤之间存在间接和直接的联系,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健康。
据资料调查,胆石病的患病率,在美国为10%,全国有约2000万胆石患者,每年有50万人行胆囊切除术,诊疗费用达30亿美圆;目前还以每年新增加80万人的速度递增。国内胆石病患病率为5.6%,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达10~20%。
胆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红素和一些金属离子如钙等化学成分组成;胆固醇含量是其化学分类的主要指标,胆固醇含量达90%以上者称纯胆固醇性结石,胆固醇含量高于60%者称为胆固醇性结石,胆固醇含量低于40~45%者称为胆色素结石。按结石的分布部位来看,胆石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后者又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可有泥砂样、颗粒状、桑梓状、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多种形状,有单个或有多个,其化学成分多为胆固醇性结石和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也有部分是由于代谢失衡(如:溶血性贫血、肝硬化、心瓣膜置换术后)所引起的一种纯色素结石(常为多发性有光泽的黑色结石)。
胆管结石可有多边形、长条形、不规则形或铸型无定形等形状,可单发亦可多发,其化学成分多为胆红素结石和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呈暗褐色或红褐色、无光泽常伴有胆道感染,尤其是大肠杆菌的感染;也有部分是由胆囊结石排入到胆总管内的继发性结石,其形状、成分与胆囊结石一致。
成因
1.(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guochunbao_157056625.htm)
【文摘】1987年全国胆石病协作组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查,1995年又有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对中国1983年到1992年胆石病情况在十年间的变化进行细致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是男性的2-2.5倍,发病高峰40-60岁,这些十年来变化不大。但是饮食结构改变对胆结石成分的影响明显:胆结石病人中,饮食中蛋白、脂肪比例上升的多了1倍而多种素菜比例下降的少了1倍,说明蛋白、脂肪摄入量提高、素菜摄入量减少促使胆结石发病。
调查还显示,胆石病病人中合并有胆道蛔虫的,十年前是十年后的7倍,说明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的改变减少了胆结石发病。还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比例十年前工人、职员、农民都差不多,但是十年后,农民中胆囊结石比例提高7倍,工人中增加5倍,职员中增加4倍,说明生活水平提高有利胆囊结石形成。但是胆囊结石在农民中只是胆管结石的2.8倍,工人是10倍,职员是13.4倍,提示不同生活水平对胆结石类型的影响。
胆结石成因的研究结果,虽然还有太多因素不清楚,但基本的机制可以概括为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胆汁酸和磷脂四者比例失衡,在其他众多促成核因子(如粘液糖蛋白、钙离子、-葡萄糖醛酸苷酶等)作用下,胆固醇、胆色素在胆汁中溶解度降低而沉析,加上胆囊和胆管动力障碍、排泄淤滞,终致凝结成石。
胆结石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无定论。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不断有新的观点产生。
经研究证实,胆囊里的结石并不真的是石头。我们现在把胆道系统比作河流,那么将结石比作河流中沉积的泥沙或许会好理解一些(虽然这个比喻不够恰当和全面)。我们可以想象,一条完全纯净的河流中是不会沉积什么泥沙的,而河流通畅 ,就是有微小泥沙也会随着水流走而不会沉积。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水流减慢或堵塞,才会导致泥沙沉积下来。胆汁中的泥沙并不是我们食入的沙子和石头在那里沉积,而主要是由于胆汁成分异常,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含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会沉积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
大量文献指出,胆道系统感染是形成结石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胆道蛔虫所引起的上行性感染。根据国内资料记载,以蛔虫残体或虫卵为结石核心的65%左右。感染后的胆道粘膜的脱落细胞及细菌团亦可成为结石的核心。总之,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胆汁成分的异常改变,胆汁停滞、胆道系统感染,都可能是胆结石的重要成因。
2.胆固醇结石成因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jiwsh_114536349.htm)
【文摘】在正常情况下,脂溶性的胆固醇靠着胆汁酸和磷脂的帮助,能够完全溶解在胆汁中,不会有胆固醇结晶析出。但是,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一定量的胆汁酸和磷脂只能使某一定量的胆固醇溶解。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溶解在胆汁中,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析出的胆固醇结晶相互聚结,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胆固醇结石。
科学家们把胆固醇的含量接近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叫饱和胆汁,而将胆固醇含量超过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称为过饱和胆汁。饱和胆汁和过饱和胆汁的形成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胆固醇结石病人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就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故这些病人的肝胆汁已经具有形成结石的初步条件。
胆汁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胆结石病人的胆汁有胆固醇含量的明显增高,或有胆汁酸和磷脂含量的明显降低。因此,肝脏分泌过多的胆固醇或产生胆汁酸和磷脂过少,均会导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
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一种脂类。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它们以一定的比例组成微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胆汁酸含量减少,出现三种脂类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的胆固醇以脱落细胞、粘液物质为核心,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物质和抗成核物质,二者维持平衡状态。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因而易于成石。
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呢?①长期进食油腻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长期处于饱和状态。②习惯不吃早餐,造成胆汁在胆囊内过分浓缩,潴留时间过长。③慢性胆囊炎,使胆囊壁增厚,进餐后胆囊排空不完全。④某些肠道疾患,如高位肠瘘、短肠综合征、结肠炎等,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池缩小,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细菌感染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感染可以加速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当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①可以引起胆囊壁发炎增厚;②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致使进餐后胆囊胆汁不能完全排入肠道,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延长,胆汁过分浓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③胆汁淤滞;④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囊对胆盐的吸收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呈相对过饱和状态。胆囊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以胆囊内脱落上皮细胞、菌群、粘液蛋白等促成核物质为核心,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发生,除了饮食结构要合理,还应避免胆道感染的发生。
胆固醇结石的产生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西方国家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我国胆固醇结石在城市中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但农村人口仍以胆管内色素结石为主。从理论上讲,凡能造成胆囊胆汁中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者均有可能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供条件。过食油腻、精细食物可以明显增高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从而增加了患胆固醇结石的危险性。动物实验观察,精制淀粉、少纤维食品有明显抑制肝脏分泌胆盐的作用,使胆盐的排出减少,致使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相对过饱和而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空腹亦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由于时间紧张有些人习惯不吃早餐,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空腹时,胆囊处于舒张状态,胆汁潴留在胆囊内,只有在进餐后胆囊才能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起到利胆的作用。空腹可造成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过分浓缩,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对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有一定益处的。因为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可增加胆汁中鹅去氧胆酸的含量,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
胆固醇结石一般都发生在胆囊内。虽然有的病人在胆管内也会发现胆固醇结石,但是这些结石是原先在胆囊内,以后通过胆囊管而进入胆总管的。患了胆固醇结石而将胆囊切除后,尽管从这些病人的肝脏产生的胆汁依然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但是手术后却一般不会在胆管内再产生结石。以上事实表明,胆囊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胆结石的有关专家认为,胆汁中仅仅有胆固醇结晶析出,或者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还不致形成胆固醇结石。析出的胆固醇结晶还必须相互聚结,融合成团,并逐渐增大,才会最终形成结石。结石形成的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日。胆囊是胆汁的储存器,平时胆囊内的胆汁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即使胆囊收缩时,胆囊内的胆汁只有部分排入胆管。于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饱和或过饱和胆汁进入胆囊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析出胆固醇结晶,从而形成结石。如果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受影响时,那就更容易导致结石的产生。如妇女怀孕后,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胆囊的收缩排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孕妇就较易患胆结石。
胆囊粘膜分泌的粘液,对胆结石的形成也被认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粘液就像粘结剂,能将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结石。有的医生提出,通过抑制胆囊粘液分泌的方法,如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来预防胆结石形成的设想。
症状
- 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胆囊的梗阻,约有50%的胆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
- 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症状,较大的胆囊结石也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
- 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
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同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起病多与饮食、吃油腻的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有关。在发病早期可以没有发冷及发热,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发热、恶心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 典型症状有发烧、发冷、右上腹疼痛及黄疸(皮肤、黏膜和眼球的巩膜发黄的症状)。其他还有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通常胆结石会因不同的结石发生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状出现。
- 胆囊结石:结石发生在胆囊中,这样的病人通常没有明显的感觉,很多人在健康检查中发现的;有的病人会有右上腹疼痛、发烧,有些会出现黄疸。
- 胆囊出口处胆结石:结石会造成阻塞,引起胆汁的出入不顺畅,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发烧及右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 总胆管结石:病人会有右上腹疼痛、发烧、发冷、黄疸、剧烈绞痛或阵痛等症状;也有些人虽然已经充满结石,但仍没有不适的症状出现,这种长期结石会阻碍胆汁的流通,引起胆汁的出入不顺畅。
- 肝脏内的结石:肝内结石可能与寄生虫有关,它的症状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重复性的发烧、发冷。这样的结石一般多发生在肝的左侧。
- 少坐车多走路。不仅增加身体活力,而且利于消耗热量,避免脂肪积聚,减低血脂,尤其是胆固醇水平。否则容易引起腹壁松弛,内脏下垂,时间久了会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沉积而形成结石。
- 便前便后都要洗手。肠道感染后,一些肠道细菌、寄生虫就会游走至胆管、胆囊,从而引起结石。
-
少蜷坐沙发大吃零食。电脑族和电视瘾族常有这种习惯。蜷坐不利于胆汁排泌,吃零食会不知不觉摄入大量热量,加上多静少动易致肥胖,都是在胆结石形成上加码。
运动、保健疗法
按摩穴位
饮食与治疗禁忌
-
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糖,就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西方式的饮食方式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 吃肉、久坐等习惯容易让胆囊产生废物——胆结石,最常见的有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结石,前者易形成坚硬如石的物质,而后者多呈泥沙状,多与胆管内入侵的细菌等“脏物”有关。
- 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中,胆道细菌性感染和寄生虫性感染是最为突出的病因,而广东地区以寄生虫感染所致胆石病居多,与好吃鱼生、虾生引起蛔虫、肝吸虫感染等不良饮食有关。
- 避免高脂饮食,特别是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肾及蛋黄等,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升高,极易产生胆石。此外,长期高脂饮食易使人肥胖,加之不好运动,导致胆囊肌肉张力下降,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 避免甜食或过量摄取含糖量高的食物。精制的大米、面粉等会加速胆固醇的累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二者之间比列失调。过多的糖分又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增加形成结石的危险。
- 避免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等病变,使得胆汁排空受阻淤积,这也是胆石症的诱因之一。
- 避免饮水少。会导致血黏、胆汁稠,久之会生成胆石。
- 肥胖的人有长期的过度营养,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有益的日常饮食
- 苹果中的可溶性纤维——果胶,可和胆囊中的胆固醇结合排出体外,有助于防治胆结石。
- 多吃高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谷物、红薯等。不吃动物、蛋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 经常食用鲜枣的人很少患胆结石,这是因为鲜枣中丰富的维生素C,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胆固醇少了,结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随之减少.
食疗偏方
- 每天早晨含姜片,治胆结石、肾结石.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每天切四五片生姜(切得像厚纸一样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内。每天早上起来,先饮一杯开水,再用开水冲到盛有姜片的碗中消毒处理,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含10~30分钟,将姜片咬烂,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前一篇:高血糖的成因及防治
后一篇:手脚寒冷的成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