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数学王子的魅力—听张齐华老师《平均数》有感

(2013-11-04 11:17:05)
分类: 学习体会

    10.18日,我们四-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再一次学习了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感受到这位数学王子的独特魅力。张齐华老师,作为一个刚刚三十而立就成为全国名师的一线教师,我们的确需要认真的研究他的课以及他的成长历程,从中找到一些启发,以帮助我们自己更好的进步。

    一、教学的大目标——关注知识更关注能力。

   在学习平均数时,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设计到“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设计到列式计算的方法,但一般不会把列式计算的方法提炼成“合并平分”,更不会形象的把求平均数的意义提炼成“拍平”。通过张老师的板书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中,张老师希望留给学生的,并不是列式计算求平均数的过程,而是“移多补少”和“合并平分”,这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学名师大家的课,常常感觉学不来,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还是有偏差的?!当我们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时,我们才会跳出所学知识这个“载体”,上出富有灵性的课来。

   二、教学的切入点——小强三次的投篮成绩都是5个。

   根据教学经验,在理解平均数时,学生对“用一个数就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面对一组各不相同的数据时,意见一般很难统一。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第一次感知平均数时,故意把小强的投篮成绩设计为5、5、5,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来思考“用哪个数表示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比较合适?”这个问题时,思维没有什么障碍。在这里,用“哪个数”不是理解的重点,这个数用来“表示的是什么”才是重点。

    三、教学的创新点——体验平均数的敏感。

    听过一些《平均数》的课,也自己上过。但是教学的重点往往停留在学生根据一组数据可以算出平均数的层面上,对于平均数的“敏感性”没有关注过,更没有在课堂中操作过。在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一把平均数的敏感,也充分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没有成为名师的原因,对教学内容的思考还是太浅,浅尝辄止。这是大弊端!备课时,我们不但要思考教什么,怎样教,还要思考所教内容的独特之处,这样的备课才是深入的,有了这样的备课做基础,我们在课堂中才会胸有成竹,调控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四、教学的数学味——新知感知的循序渐进和练习的生活化。

    引导学生感知新知识的过程以不同的参赛人员为单位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小强的投篮成绩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第一次感知。小林的投篮成绩主要解决“移多补少”的方法感知。小刚的投篮成绩用来感知“合并平分”这种列示计算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代表的不是某个数的水平,而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张老师的投篮成绩除了帮助学生巩固上述新知识外,还有个重点就是帮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敏感性。整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无形中的类推和猜测验证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数学味。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张老师更过的关注了“已知平均数,推测这组数据中某个数据”的训练形式。应该说这种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广泛一些。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要用到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和其实用价值。

 

课的精彩,不是我们一个人可以看透的。希望在和教研组的其他同事讨论后,我们能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