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秋第一人如何周旋于大国之间?

(2012-08-23 19:41:59)
标签:

子产

晋国

郑国

五帝三王

楚康王

阿杕

文化

分类: 读史随笔

子产,名公孙侨,是春秋时代郑国的执政,郑穆公的孙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前后,死于公元前522年,享年六十岁左右。作为一位政治家,子产具有优异的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他没有五帝三王的辉煌,也没春秋五霸的功业,更不像管仲以及后来的商鞅那样引人注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子产的政治活动可能有更多的借鉴意义。清朝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子产超过管仲,是春秋第一人。

子产君子人格的成功,以及内部治理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晋、楚等大国的政治家普遍对子产抱有相当程度的尊敬。这种尊敬反过来,对他处理好国际关系,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郑国是一个发展空间和战略回旋余地非常有限的国家。这个国家处于诸侯列国的心脏位置。它的西边是天下共主周王室的王畿,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大国,占据了它的东南西北,一些小国如许国、陈国等国虽然实力不如他,但是他们要么是楚国的盟国,要么就是晋国的盟国,总之,没有郑国的用武之地。郑国也没有天然屏障可以凭依。子产时代的国际舞台,齐、秦并不活跃,威胁主要来自南北两个方向。这就需要子产在晋、楚之间进行稳妥的周旋。

为了保证郑国的生存和安全,子产严格把握住一条,就是一定摆正自己小国的位置,决不做出格的事,该低头就低头,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军事力量,避免激化矛盾。他的名言:“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就是这种把握的最简洁表达。子产出任执政的前四年,楚康王帅军来攻打郑国,国人要求奋力抵抗。子产不同意,他精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子产认为,晋国和楚国经过连年的争霸都需要修整,因此他们必定会讲和,这样的话,大战就打不起来,楚康王不过是个好面子的君主罢了,与其拼死抵抗让楚国没有面子然后扩大战争,不如不抵抗让它挣足面子自己撤兵回去。大家采纳了子产的意见,结果楚国真是做做样子,郑国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就渡过了这一关。这是在成功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中,小国尽量避免使用军事力量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此外,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子产强调“为国以礼”,强调各国共同均守的国际法原则,强调占据道德至高点。他时刻关注晋楚两国的动向,与两国的公室和巨室大夫均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重视沟通和协调,在与楚国改善关系的时候,主动向晋国通报情况,以取得谅解,反之也是如此。

当然,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子产尽一切努力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晋国主盟平丘之会,子产对不合理的贡赋摊派提出议异。他引用周王朝的制度,认为郑国是伯爵国家,不应与公爵或侯爵的国家负担一样,应该比他们有所降低。晋国不同意,盟会的气氛骤然紧张。子产据理力争,从中午一直争执到晚上。子产的助手子太叔有些害怕,他提醒子产,万一弄砸了,引起晋国帅诸侯兴师讨伐怎么办?子产认为,晋国的权力已经开始向大夫下移,政出多门,没有心思发动战争,所以,郑国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底线。晋国没有办法,最后只得同意。子产说:“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这就是说,小国、弱国也要有竞争意识,自己的利益也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据理力争。显然,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准确的判断和谈判的技巧。

子产还非常注意不让大国干涉内政。在他去世的前一年,驷氏的宗主大夫驷偃死了,他的儿子驷丝非常年幼。于是,族人就立了驷偃的弟弟为宗主。子产非常讨厌这个人,不同意,但是也没强力阻止,驷氏有些害怕。驷丝的母亲是晋国人。得知这种情况,晋国就派人带了礼物来到郑国,过问这件事。驷偃的弟弟吓得想逃跑,其它的大臣也觉得事态严重,就一起商讨对策。子产等不及,就直接对晋国的来人说,驷氏这样做也许不对,但这是他们家的内部事务,其它的外人,特别是外国的人,理应回避才是上策,否则,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况且,如果郑国的一个大夫的继承问题,你们晋国都要过问,那郑国就是晋国的一个县邑,哪里还成为一个国家呢?一番话,晋使者无言可对,也只得认可了这件事。子产本不喜欢驷氏的继承者,却并不想借晋人之手驱除他。这个事例说明,子产不仅坚决维护本国的独立,而且决不利用外部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阿杕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