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为何是个错误的总结?
(2012-07-01 17:43:49)
标签:
赵括赵国《史记》廉颇长平之战阿杕文化 |
分类: 文化随笔 |
“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但它是个难以查到出处的成语。
可能有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呀,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因为《史记》记载了战国时代赵国的一个军事将领赵括的故事。那个赵括只会在书本上讨论军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所以“纸上谈兵”有出处,就出自《史记》,更确切一点,是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现代的一个哲学命题,“纸上谈兵”正好可以用来探讨这个命题,但是说它的出处是《史记》,这个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你可以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没有一句话,带出类似的词句,可以被简化成“纸上谈兵”的成语。而其它的成语,出于经典的,其实都有原话或者类似的原话。
有人说,尽管没有原话,那么“纸上谈兵”也是对赵括的故事的一个很恰当的总结。这个说法也不令人信服。或者说,即便是对这个故事进行一下总结,“纸上谈兵”也是一个错误的总结,为什么呢?
第一:那个时候的中国没有纸,文字都是写在木板上、竹简上或者丝帛上。即便有了“纸”的萌芽,肯定是极为稀奇的东西,兵书不可能写在“纸”上面。既然没有纸,那么也就不可能“纸上谈兵”。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应该出自后世,出自一个纸张广泛使用的时代。
第二:在《史记》中,说赵括不行的,不是别人,一个是他的你亲,一个是他的母亲。
我们先看看他的父亲怎么说。他父亲的评价是在他母亲问话的时候说出来的。赵括喜欢读兵书,而且善于辩论军事问题,许多人都说不过他,包括他的父亲。因此,认为赵括有军事才能的人在赵国还是不少的。但是他的父亲却不看好他。他的母亲就很奇怪,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他不行?他的父亲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并没有提到我们今天的人经常提到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他的父亲是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将它说得很容易,所以将来是不能让他带兵的,让他带兵,赵国要吃大亏。从他父母亲的对话来看,说他不行,是因为他做事的重视程度和认真程度不够,谨慎程度不够。至于他有没有军事实践,这个问题不在古人的注意范围之内,所以历史没有记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括没有当统帅直接带兵打仗的实践,不等于说他就没有跟着他父亲或者别的人去带兵打仗的实践。世界上其实没有哪个人在当统帅之前就有统帅的实践。
我们再看看,他的母亲为什么说他不行。他母亲说他不行,是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这时赵括的父亲已死。这时,白起率领的秦军与廉颇率领的赵军在长平对峙。白起与廉颇都是战国时代的名将,两个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廉颇深知,此一战的重要性,同时他深知秦军的锋锐不可匹敌,所以他采取拖字决,虽然多次失利,但绝不冒险,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实力。可是赵王很着急,前线不利,让他坐卧不安。廉颇其实抓住了秦军的最大弱点,就是后勤补给的问题,几十万人拖在那,物资消耗极其巨大。所以秦人就使用了反间计,到赵国去宣扬说,廉颇不行,赵括才行。于是,赵王启用赵括为将去替换廉颇。赵括的母亲反对,她的理由是,赵括高高在上,摆官架子,将赵王的赏赐买了田宅,而不是分给士卒,私心较重。这样的人不能成为三军将士的真正领袖,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和辅助。赵母提出的理由同样与理论与实践没有关系,她说的是主将的人品问题。
从《史记》的这些记述来看,赵括的失败,有赵王用人的失败,有赵括为将的失败,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借鉴意义,而这,用“纸上谈兵”四个字是总结概括不了的。(阿杕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