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的伞(原创系列文学评论2篇)

(2009-07-03 10:37:51)
标签:

文化、思想

                 独特与认同

    现在无论是公费或自费出版的诗歌集子,在报刊上登征订、邮购启示,大都有“视角新颖,感觉奇妙,风格独特”等等介绍词。这些美誉之辞不管贴切如否,其目的都是吸引读者购买。这是诗作者们不得不使用的一种“广告”促销法。我无意否定也无意评判这种办法。我想说的是介绍词中的“独特”与读者的认同问题,即——读者需要的是“独特”的诗还是需要与自己精神融通的诗?

    “独特”的诗不一定让读者喜爱(即使喜爱“独特”的诗的读者,面对那么多“独特”的诗集,也会怀疑“独特”的真实性),“曲高和寡”是一方面,“独特”的标准不一致又是一方面;不“独特”的诗读者不一定不喜爱,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普通人永远是绝大多数,不“独特”当然就容易觅大众为知音了。

    于是,我们又要面临一个问题:写诗给谁读——即为谁写诗?

    有位冬至先生在《星星诗刊》94年第5期写了篇《为谁写作》的文章,读后深有同感,在此不妨引用一段:“我不得不指出,诗歌这种乐园式的情感只能有损于真正的诗歌和真正的读者,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心灵已经应该在此(纯洁)基础上,铸造一种更为坚强、更为自信的灵魂。也就是一种自赎精神。那些自以为抓住了根,抓住了田野、麦地、金属、光芒……就自以为能够抵达内心田园的人,无疑是武陵人自以为是的桃花源。”

    我祈愿着能有更多的诗作者尽快地觉悟到自身的处境。现实中国生存的普通民众,他们需要的绝对不是自欺欺人的心灵的“歌唱”,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些物质充实和精神启蒙。我认定只有经过这段物质的充实和精神的启蒙历程之后,诗歌的“音乐”才可能萦绕他们的耳畔。否则,诗歌便永远不能亲近他们,他们也永远不会去认同诗歌。你越是“独特”,他们越是不买你的帐!

    那么,诗歌的作者们就应该考虑如何去开创让读者认同的道路了。

    依笔者管见,放下自以为是的清高的架子,抛弃所谓的“独特”视角而进行普通的体验,将灵魂融入现实人群之中,感应着他们的信念,以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启迪他们,这无疑是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上曾经走过一些影响世界的艺术大师。正是这样一些艺术大师的作用,使人类某个民族的某个历史章节辉煌而灿烂起来。

    当然,这也并非唯一的道路。

    脱离普通民众的“独特”诗歌只能孤芳自赏。写出新时代读者认同的“诗经”,是我们具有诗歌灵魂的人应尽的职责。

 

               面对文学

 

    文学受到商品和市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采取应对措施——他们对原有概念的纯文学进行反叛或演化,探寻一条与商品社会接轨的途径。无疑,文学的适应性调整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有益的继承和发展。

    当人们正在忧虑文化市场疲软,感叹无人问津报刊门市部和新华书店的时候,为文人们不屑顾及的书摊却门庭若市。更有一些知名作家纷纷放下“架子”,开始投笔大特写、通俗小说和纪实文学。这究竟是一种“民心所向”呢,还是一个读者文化水准低下造成的欣赏水平“低级”呢?

    面对文学的这种现状,我们不能不进行深思。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更新的历史。以往的经验不可验证现实,假想的理论不可演绎现实。现实只能由未来的历史评判。

    通俗文学产生的热闹是一个方面,艺术精品的大量涌现并被抢购又是一个方面。无论如何,文学精品受青睐是对文学的一个最大的安慰。文学名著仍然具有它们不朽的生命,而且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从古至今,那些文学大师的名字,被人们牢牢记着。

    于是,我们有了双重支点;于是,我们可以沉静下来,面对文学。

    文学负有唤起民族精神活力的历史使命,这是文学与生俱来的一份责任。这一使命更多地落在了艺术大师的肩上。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不是湮没大师,恰恰是创造大师和需要大师。诚如有人所言,一个没有文学大师的民族和一个有了而不能承认或不尊重大师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这一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我们可以预言,在现时期依然不愿牺牲文学而为着文学惨淡经营的作家,他们甘于忍受寂寞,淡泊名利,沉浸在艺术大厦的营构上,他们有可能将成为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大师。

    现在我们再来谈通俗文学作家。现代化的写作手段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社会大环境使他们成为文化界的热点人物。他们的功绩是无法否定的。时代把他们推到文化阵地的前沿,让他们为广大民众的阅读以及文化生活提供可口的“快餐”作品,为一度沉寂的文坛带来了喧哗的活力。他们虽然以不寂寞的方式生存着,虽然可以“名利双收”,但他们同样是专心在艺术殿堂的建设上,因此,他们的存在完全有条件具备与文坛大师们并驾齐驱的意义。厚此薄彼的做法是不公平也不妥贴的。

    面对文学,使我们能够诠释文学。只是我们的诠释仅仅触及到了文学的一点皮毛,甚至连皮毛也未必触及到。

 

   【博主话语】:以上2篇相继发表于1994年8月18日《中国冶金报》“紫烟”副刊、1994年11月2日《曲阜报》“阚里语丝”副刊这次给大家调换一下“口味”,贴上两篇早已发表的文学评论稿子。敬请喜欢此类文稿者留意阅读和收藏!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另外,我对来本博客发表的所有评论和留言永远都不删除,而且会尽量在当天(有特殊原因除外)予以真诚地回复!下期博文预告——7月8号刊发《人生论语》(系列连载之五)

 

   本博客刊发所有博文均属原创作品,有意转载、引用或选载者,敬请告知本博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