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养成习惯
(2024-05-09 06:58:33)将阅读养成习惯
作者/
我总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要将我们的母语习惯性地时刻摆在案上,捧在手中,留存于心里。
阅读首先是从识字开始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初学者乍看一个个汉字,是不容易读准字音的,尤其近一些年来,由于有些初入职的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忽视,造成不少同学不但给汉字注音困难重重,就是对着汉字发准其音也是饶舌聱牙。当然,当你识得的字多了,掌握了绝大部分汉字的造字规律,读准字音就不是那么费心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常常用一种“以字带字”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的形音义,譬如:认得一个“霞”字,我就同时给学生写出:瑕、遐、暇、葭等等。我还曾经写出十数个音旁,让学生借助《新华字典》编写自己的小“字典”——这是一种新的体例,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汉字的形音义,还会因此让他们对我们古人的造字方法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学生们兴趣颇高。
兴趣能培养好习惯,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能激发学生在兴趣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乐亦无穷,行止能稳而仰之无尽。识字的兴趣驱动了阅读,阅读习惯养成后,又反过来强化了识字。
阅读需要氛围,这是不错的。一个家庭,一个群体,大家都有阅读习惯,则易形成群体氛围,这于群体成员来说是一种督促,一种濡染和涵泳,绝对是良性的,有利于群体的整体性发展进步。但是,有时候,当你将阅读养成了习惯,则无时无处不能形成氛围。古人说:“书卷多情思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追求,与自己经常捧在手心里的读物,习惯了这种耳鬓厮磨,习惯了这种心灵相契,当然也是可以形成氛围的,而且这种氛围可能更加忘我,更加忘情,更加融融如蜜。尽管它只存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自己明白,却也会有“相看两不厌”的美好。
阅读习惯养成了,阅读就成了一种常态化生活内容,仿佛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既不着意追求高端精美,也不容许长期搁置无争。它可能是随性的,短暂的,只是休闲;也可能是为着一个单纯目标,长期去钻研某一内容,是一种研究性阅读。但这些都有利于也有赖于阅读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无从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目标,至少可能是被动的,是一种碎片化的寻觅;没有阅读习惯,即使随性的阅读,往往也是低层次的单纯为了消遣。休闲不是消遣,不是为了打发时光,实乃一种生活享受,一种让人愉悦身心、增长见闻的阅读享受。哪怕于片言只字中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也能吸收营养,资以成长。
十多年前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专辟一间书屋,闲暇时候,引领几个热爱阅读的学生、朋友,大家正襟围坐,也可以不拘畅谈,彼此推荐阅读书目,互相交流阅读感悟。习惯相似,同气同声。大家都对着一摞子书,眼睛逡巡,心里拣择,可能没有一见倾心的眼缘,也终不会有兴味索然的手慢。一旦选定,捧卷在手,就如最终选择了一个爱人,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就会坚决地从头到尾地读完,从外到内地消化,据为己有,化为己用。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值得养成的习惯。不能手里已经握着了一本,眼睛还盯着另外一本,心里却又惦着其他。这种朝秦暮楚、患得患失的阅读方法实是不足取的。
没有良好习惯的累积就不能有熟能生巧的天工神助。我多么希望:我在学生的心上种植了一颗阅读习惯的种子,慢慢地,它就发了芽,生了根,开了花;走出我的书屋,这习惯之花,就会不仅芬芳他们自己的前程,也会点亮同行者的希望之光。
仁者予人,智者肖人,庸者求人。我非智者,如水随岸,蜿蜒委屈。亦不愿求诸人,仰人鼻息,腹内空空,言无可言,心中扰攘,失而又失。我只想在自己的职业与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性的仁厚,多怀他人之忧;即使在阳光下投射出来我的阴影,也要给人一片阴凉。那么,就这样开一间师生同读书吧吧,让我的学生和我一起,慢慢地将阅读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