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一生当中,我写了近千首歌,返工最多的就是写《新学堂歌》。每一首歌我都差不多写最少三种音乐主题,有的甚至是五种,一气呵成的很少。都是写完了以后再看看这个音乐形象准不准确,这是最重要的。
比如《春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唐诗,到底应该是怎样一个写法才是最好呢?我感觉就是在百花盛开的春天,那么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首歌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的开始。
记得《新学堂歌》在北京东城区推广的时候,孩子们的那种投入和认真,让我很受感动。尤其在特殊学校,更让我动容,孩子们把20首歌都唱了。会出声就唱出来,不会出声的就在那儿打哑语做手势;能感觉节奏的,老师就给他们鼓啊、铃啊等一些乐器,在那儿敲敲打打。这样的场面我是第一次看见,而且那么多残障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唱古诗词,那天我真的感动得流泪了。我对他们说:“真是对不住你们,孩子们,我不该忘了你们。”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我到他的房间,那个房间不大,有一个电视机,电视里放着刺激的画面和音乐,他就坐着看。老师说:“他听得见,但是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无动于衷,一直没有任何表情和反应。”结果没想到,有一次老师放《新学堂歌》,他听进去了。回家就叫他妈妈教他怎么放这个CD盘,又买了一个话筒,一边放音乐,他一边就拿着话筒唱《春晓》,放一曲他就跟着唱一曲,一曲一曲地唱呀唱呀,不愿停下来。他妈妈激动地说:“我孩子怎么开窍了!”老师说他们也没法解释是为什么。
这些歌带给孩子们的这种力量,让我觉得震惊,同时我也再一次感觉到了音乐的神奇。
虽然这些孩子们失去了平常孩子的智力或者某些身体功能,但他们同样能领会古诗词的美妙,音乐以特有的触角触动了他们内心不为人知的弦,伴随着旋律,他们的内心同样飘荡着生命的美好。这些动人的场面,让我的内心受到了非同寻常的鼓舞,我想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用更多的时间为孩子们写出好听的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