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央视看了美国惊险科幻大片《我,机器人》。该片耗资超过1亿美元,男主角是好莱坞黑人巨星威尔·史密斯,他曾经主演《国家的敌人》,是我非常欣赏的三位黑人男影星之一(另两位是摩根·弗里曼、丹泽·华盛顿)。威尔·史密斯扮演一位警探,我们随他进入一个神奇的未来世界,在机器人神出鬼没的空间,欣赏眼花缭乱的打斗,同时为其中真人的命运捏把汗……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机器人会不会完全听人的话,会不会成为人类的敌人?《我,机器人》中的黑人警探对机器人的冷漠很有抵触,而女博士苏珊则坚信,机器人会最大限度地帮助人类进步,决不会违背“三大安全定律”来伤害人类。然而由于某个环节的阴差阳错,个别机器人具有自我思维能力,他超越“三大安全定律”试图杀人,随后,又有大量新型号机器人与人类形成冲突。警探和女博士经过努力,修改了机器人的智能系统,制止了悲剧的发生。
主演威尔·史密斯说:“本片告诉我们:机器人并没有问题,技术也不是问题,人类逻辑的局限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到头来我们才发现,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己。”我理解这话的意思,但遗憾的是,《我,机器人》却无法通过它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做出相同表述。本片特技算是成功的,但是它只是“电影语言”的一种,只有在情节、细节、对话、音乐以及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综合艺术效果,才称得上一部成功的电影。
就如同《金刚》里大猩猩温存的目光容易博得女观众一掬同情之泪,《我,机器人》的惊险刺激也很吸引男观众。但是我对这部影片依然不敢恭维。它是现代电影特技的结晶,在表面的虚张声势和花红热闹之外,却掩饰不了内在的思想性的单薄和故事情节的混乱。导演似乎想探讨未来人类的生存危机,但是就情节而言显得有些牵强,还不足以触发我们的思考。

我有时候也自我反思:自己对这类依靠特技轰动的影片(包括《金刚》、《2012》)是不是有偏见?是不是太凭兴趣作评论?也许是会有的。不过一些西方媒体也表露了对《我,机器人》的失望。《芝加哥太阳报》说它“情节过于简单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动作场面充斥着科幻电影常规滥用的CGI技术处理。”《伦敦时报》评论道,“非常熟练,但也明显让人失望,闹独立的机器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里显得闹哄哄的。”看来某些感觉是相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