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成“首堵”,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小汽车依赖症”。
依赖到什么程度呢?有位老兄到另一家公司办事,过两个红绿灯,拐个弯就到,实际距离绝对超不出一公里,他一定要开车去。夸张点说,有人打瓶酱油都要开车。前两天跟朋友到三里屯聚餐,我从东四环乘公交车再换地铁,再走几步就很顺利地到了,有位朋友居然对我出行不开车感到很新鲜!

国人好像有个误区:既然开上私家车了,它就是出门的唯一选择。再去乘公交车、地铁,似乎没面子,而且也不习惯;宁可开车堵在路上,也不愿意重温公交车和地铁的拥挤……据交通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小汽车低于5公里的短途出行,占出行总量的44%%——也就是说,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甚至步行都能到达的距离,近一半的人却选择开车出行。
一方面是交通资源有限,城市交通规划不合理,机动车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出行方式不够理性。西方发达国家的私家车普及率虽然高,但使用率还不如中国。以北京为例,私人小汽车年均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两倍多。也就是说,我们用车太“狠”(我认识的朋友私家车一年跑2万公里很平常),而国外私家车用户出行是有选择的。不少日本家庭,私家车用于周末购物、办事,平时上班主要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法国巴黎,人们习惯周末潮水般地开车出城去郊外旅行休闲,平时上班则是乘地铁。在巴黎的地铁上,像老板、职业经理人模样的衣冠楚楚的乘客并不少见。
不用讳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当发达,地铁、城铁之类轨道交通已经很成熟了,布局合理,换乘很便利;道路拥堵情况不太严重,汽车尾气也不太厉害,即使步行也不会影响心情。应该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目前这种交通系统、拥堵状况很难迅速改善。我想,适当改变自己的用车习惯总是不难做到的。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距离和路线,选择灵活的交通方式,总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心态和习惯要改变。我的感觉是,适当减少开车,换乘公交车、地铁甚至步行,会得到另一种乐趣:不用为拥堵而情绪紧张,不用为停车发愁,还增加了身体的运动量。这种低碳出行方式,同时也为改善城市交通、减少环境污染做了一点小小贡献。于公于私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