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跨海捞人与《拯救大兵瑞恩》

标签:
两位女记者朝鲜克林顿拯救大兵瑞恩电影文化 |
克林顿捞人的成功,使我联想起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讲的是“二战”期间,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盟军总部发放“阵亡通知单”时发现:一家姓瑞恩的,在48小时内有三个兄弟都阵亡了,而他们最小的兄弟(老四)詹姆斯.瑞恩也在欧洲战场上,还不知生死。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得知此情况,心情难以平静。为了不再让这位英雄母亲承受第四次丧子之痛,将军下令:派一组特种部队去将詹姆斯.瑞恩找到,把他安全地带回来。
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接到这个任务后,实在无法高兴,在他看来,完成这项任务难如大海捞针,而要他率领一个八人营救小组冒死去救一个列兵的意义又何在呢?营救小组带着困惑极不情愿地上路了。面对随时降临的各种危险,营救队员们也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勇敢地冲向战火中。 拯救的旅程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拯救大兵瑞恩》有许多血腥、惊险的场面,炮火震耳欲聋。随着情节的推进,人们对这次行动的理解也在加深。这只小分队经过欲血奋战,终于找到了瑞恩,并守住了一座连接巴黎和柏林两地的大挢,最后将瑞恩带回。
电影结尾处,展示了乔治马歇尔将军给英雄母亲的信:“亲爱的瑞恩太太,我怀着万分愉悦的心情通知:您的儿子,詹姆斯·瑞恩毫发无损。此时,他正在从欧洲战场返回家中的路上。从前线传来的报告称詹姆斯英勇而坚定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即使他得知了家人在这场推翻专治和压迫的伟大战争中遭遇不幸。我很高兴同战争部长、美军的全体官兵和美国公民一道祝愿您身体健康,并和身边的詹姆斯一起幸福的生活。只有心爱的儿子安全返回才能补偿您的心痛,而其他千万个在战争中痛失亲人的美国家庭也能聊以自慰。”
美国总统再牛B,也绝不敢轻视一个生命,不敢对任何一个普通的生命放狠话。即使作秀,他也懂得一定要顺应人心,做符合人性的事。否则,轻则遭受舆论臭骂,甚至面临弹劾、下课,重则让他永远在耻辱中苟活,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