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不会进入这样一所学校了,正如我的童年不会再来。我只是遗憾今天的孩子依然接受不到这么好的音乐教育,遇不上这么优秀的音乐教师。它不过是法国乡间的一所普通寄宿学校,名为“池塘底部”,住宿条件很差,校长非常严厉,经常体罚学生。只因为新来了一位音乐老师马修,一切都变得令人羡慕了:孩子们沉睡的天籁被激活,他们的生命焕发出艺术的、人性的光辉。
法国电影《Les
Choristes》,原意为“合唱团团员”,翻译者根据内容将片名改为《放牛班的春天》,可谓神来之笔。电影刚开始时气氛很沉闷,色彩也暗淡,这样的学校实在令人厌恶,它积聚了一群怪诞的男学生:有行为不端的小偷、忧郁的孤儿,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性格怪异,有的习惯性地撒谎,有的经常搞恶作剧,甚至捉弄得老校工额头流血……有的老师远走高飞了,正在此时,失业的音乐老师马修来了。
马修老师其貌不扬,单身,秃顶,却酷爱音乐。孩子们的下马威没有使他退却,校长的蔑视也没有使他灰心。他发现孩子们虽然毛病多多,却很喜欢唱歌。于是他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根据他们的嗓音分为高中低音,从发声开始教他们唱歌。随着音乐教育的进展,孩子们的笑声渐渐多起来,性格也开朗了。
“海上面的青城,托起了轻盈的飞鹫,停落在孤岛的礁岩上面,冬日稍瞬即逝的气息,你的呼息终于远去了,身影融入群山中,蓝蓝的海面上宁静如烟……”孩子们的歌声纯净、优雅,他们天籁般的童声合唱,将洋溢着生活激情的歌曲演绎得更加悠扬悦耳。
马修发现其中一位同学皮埃尔极有音乐天赋,便着力培养他,安排他领唱。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修认识了皮埃尔的母亲,知道对方是单身,便显露出追求的意思(这是一段无望的爱情)。敏感的皮埃尔对老师与母亲的接触很嫉恨,从楼上把墨水撒在老师头上。马修事后谅解了他。不过马修意识到,随着皮埃尔的歌唱才华日渐显露,他也变得骄傲了,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他在合唱时吊儿郎当,似乎自己很重要。马修索性将他的领唱改为合唱,告诉他:没有你也行。皮埃尔因此很郁闷。

一天,女校董来学校视察,她听说孩子们成立了合唱团,便提出要欣赏他们的表演。马修指挥大家排列整齐,女校董却发现墙角边孤零零地站个男孩(皮埃尔),便问:“他是怎么回事?”马修答道:“啊,他是个特例。”在马修老师的指挥下,童声合唱开始,那美妙的歌声使人陶醉。轮到领唱了,马修缓缓示意墙边的皮埃尔接唱,男孩迟疑片刻,以甜美的歌喉唱道:“在那暴风雨中,你高昂着翅膀,别忘了飞回我身旁。风中飞舞的风,请你别停下,别忘了追念……”
演唱获得圆满成功。在那一刻,我们分明从皮埃尔的眼睛里看到了被宽恕的感激和被接受的欢欣。

每个孩子都是音乐家,都是画家。他们生来就有歌唱和绘画的欲望。只是因为得不到外界环境的因势利导,这种天赋渐渐湮灭。“池塘底部”的孩子何其幸运,马修老师帮他们激活了天籁,在歌唱中他们不仅受到艺术的熏陶,也受到人性抚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们不再孤僻忧郁,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抗成人,他们走上了一条成全健康人格的道路,而这足以影响他们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不是儿童影片,它是一部足以感动成年人的故事片,它没有美女,没有暴力,没有悬念,朴素简洁之中蕴含着动人的情愫。仅是其中的童声合唱,也令人百听不厌。优美的音乐不仅能激活天籁,而且能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体现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法国这样的国家,才能拍摄出《放牛班的春天》这样的电影。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拍不出真正富有艺术魅力、张扬人性的作品。
这部电影导演、监制、演员、获奖以及评论等资料,网上都可以查到,恕不赘述。有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们暂且放下躁动的心,找出这张影碟,静静地再看一遍。
加载中,请稍候......